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数学毕业论文 > 正文

小学数学论文[优秀15篇](第7页)

本文共计2967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五、从探究过程引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已有的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让静的知识点变成动的知识点,用新颖的思路来探究新的数学问题,用独特的方式来解决新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一边学一边用,而不是让学生接受了新知识已有的结论后通过单纯的复习去巩固掌握这些结论。如:教学青岛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通过让学生自带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1.它们各部分名称?2.各有什么特点?通过探究学生自主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点。在这里,教师讲得不多,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仔细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各部分的特点。整个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创造地学习,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把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

  总之,引入数学知识的方法很多,有时需要结合使用不同的几种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只有将这些方法巧妙地结合运用,才会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学会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论文8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可以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

  1。巧用游戏、故事造境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时,教师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许多的数学问题。教师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

  2。环境营造,媒体辅助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对象,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由于电教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来模拟或再现生活场境,营造氛围,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如在教学《青蛙吃虫》一课时,教师利用媒体播放青蛙在稻田里吃害虫的过程,学生被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从大青蛙和小青蛙的对话中知道了大青蛙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吃了30只害虫。这时教师让就“青蛙吃害虫”提数学问题,学生由于有了“兴趣”,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很自然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学习更为主动、积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