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建筑学论文 > 正文

建筑设计论文15篇(集合)(第6页)

本文共计4213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针对课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唯有进行整合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即将《建筑设计原理I(上)》、《建筑设计原理I(下)》、《建筑设计原理Ⅱ》三门课程梳理合并为两门课程,分别侧重公共、居住建筑两大方面。开设的学期相应调整为二年级第一学期与四年级第一学期,由繁至简,一目了然。课程整合的同时,改革也势在必行。近年的教学过程中课程组进行了一定的教学改革,分享如下。

  1.引入模块化教学环节

  我们尝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将相应的教学知识点融合到学生可参与的模块化教学环节中,建立理论授课系统化、专题化、对应模块化的全新教学体系,增加教学的交互性,变单向讲授为双向互动,理论联系实际。可操作的模块设定具体如下。

  (1)调查分析模块对给定的建筑环境进行认识、比较、分析,使形而上的理论贴近具体的行为。

  (2)实体建构模块选取经典的大师作品,分组进行解读与分析,并实体搭建重现其建筑形态与内部空间。

  (3)总体构思模块结合课程设计,进行总体的前期构思,提供5~10种方案可能性,比较选取最优方案。

  (4)全面分析模块选取自己的课程设计作业,从环境、功能、流线、造型、空间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从中客观真实地总结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以便更好地指导之后的建筑设计。

  (5)汇报讲演模块让学生当老师,针对某一选题进行课堂讲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借助与理论教学并行的以上各个模块,使理论知识得以在具体实践中被认识、理解和延伸。通过几个课程模块的引领,帮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建筑设计基本问题的思路和操作模式,使学生能在此基础上得出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为持续性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进行课程的.延伸与扩展

  对于推荐教材内容相对滞后这一问题,在完善已有内容的基础之上必须进行课程的延伸与扩展。目前,我校原理课程采用了“专题式讲座”授课模式。即根据课程的进度和内容,组织相应教师结合各自的科研方向,讨论凝练专题,进行“讲座”式的课程讲授,从更加整体的层面对课程中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与再构。同时,也达到了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的目的。可以适时地引入新技术、新观念,甚至从更高的理论高度将地域观、环境观,以及相应的技术策略纳入到教学过程当中。在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更高层次地熏陶之后,也更有说服力地引导其设计创作理念趋于理性。当然,这种“专题式讲座”的授课模式会占用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建议可以进行累计式操作,每个授课学期穿插不同主题的讲授2~3次进行课程录像,并逐渐共享到网络教学平台上,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式的课下学习,并且提交学习心得,督促学生有效学习。通过长期的积累,相信许多新的建筑思想、现象会不断地增补到我们的教学框架当中来,教学内容也能得到更好程度的更新,教学相长。

  3.调整传统的考试方式

  目前,很多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习的定位非常不准确,考试过后很多知识扔在一边,没有将所学理论很好地运用到具体的设计实践当中去,考试的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现状,课程的考试方式将原有死记硬背式的命题考试方式化整为零,分解成三个部分。即模块作业部分、学习心得部分、改良式考试部分,形成多元化的结课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考核更加全面。第一部分是学生从所提供的作业模块中任选其一(调查分析模块、实体建构模块、总体构思模块、全面分析模块、汇报讲演五大模块),所占比重为40%。这些作业模块是与课程章节紧密联系的,涵盖了课程的主要讲授内容,能有效检验学生对课程所要求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部分是提交平时学习心得或对某些建筑思想观点的认识,所占比重为20%。目的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自学的习惯。第三部分是期末的改良式考试部分,改变传统的以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的考试内容,以灵活形式的分析题、绘图题为主,给定设计图,让学生绘制相应的分析图,占总分值的40%。这样不仅能弱化学生死记硬背的可能,也培养与提升了学生理解与消化课堂知识的能力。改革之后,考核将加大学习过程的权重,促进学生有效地吸收课堂的理论知识,不再依靠文字性的应付记忆,而是形成二维甚至三维的画面式串联与理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