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必备)(第13页)
125 次下载 20 页 35570 字【 字体:大 中 小 】
综上所述,在音乐基础教育中注重个性培养的确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课题之一,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对于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美育方针和相关政策规范有着既现实又深远的意义。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认真学习基础教育的新课标,并针对我国音乐教育的普遍状况开展切实的研究,努力地运用到高校音乐教学之中,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文件.人民出版社,1985.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20xx—20xx).人民出版社, 20xx:323—336.
[3]梁启超.少年中国说[M].中国散文百年精华鉴赏.武汉:长江出版社,20xx.
教育论文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深刻的变革以及全球化、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人们日常生活领域中各种影响安全的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高校与社会高度融合,各种安全问题也深刻影响着大学校园,面对新的安全形势特点,高校在强化各种安全管理,落实各项安全责任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树立主体教育理念,发挥大学生在维护校园安全中的主体作用。
1主体性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倡导主体教育。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教育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唤起学生的主体责任,成为教育活动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使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成为大学生自我实现的目标追求。[1]在主体性教育理念引导下,高等教育注重“以生为本”,即从注重传授理论和知识转向注重对学生能力培养,从单纯的应试教育向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主体性教育理念,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而言,一是帮助大学生建立起维护校园及公共安全的责任担当和主体意识,自觉地维护校园安全秩序,主动地参与安全文化建设;二是帮助大学生增强在防范安全风险时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以及相互协同配合的精神。
2主体性视阈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
目前高校积极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着与现实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主要是:全教育的内容着重于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教育模式是课堂教育和节假日,或某个安全问题突出时期的警示性等单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安全目标偏重于关注学生个体的人身、财物等安全。因此,大学生对安全的认识侧重的是以个人的角度作为出发点,更多的是关注自身的安全,并以自身的安全来看待环境安全,大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有效发挥,表现为:
2.1安全责任缺乏
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是维护校园安全的基础保障,大学生作为校园的主体应自觉遵守并率先垂范。但从统计数字看,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在校园屡见不鲜,而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发生在校园的火险及火灾事故,90%是由于大学生违规使用各种电器引发。[2]
2.2防范意识薄弱
据调查数据显示,校园盗窃案占案件总数的90%,而其中的80%是由于大学生疏于防范,安全意识薄弱所致;[3]各种诈骗活动通过网络等途径进入校园,因此,大学生上当受骗案件时有发生。大学生防范意识薄弱,无形中给违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给校园安全环境和良好秩序带来了不利影响。
2.3安全技能欠缺
由于高校在安全教育中,对实战安全演练尚未形成制度和建立相关机制,大学生在现实中安全技能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较弱。20xx年上海某高校大学生宿舍发生火灾,四名大学生选择跳楼方式逃生,全部坠亡。这也使我们反思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在知识宣传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实战演练,才能真正增强大学生维护安全的主动性。
2.4安全观念弱化
20xx年上海外滩caita事故令人震惊,36个年轻生命的逝去令人痛心,其中也包括大学生,同样类似事件也曾发生在大学校园。由此可见,尚未充分认识到个体安全与整体安全,现实安全与未来发展的安全关系是大学生安全观念较弱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