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的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4016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心理、生命状态主要是在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复杂的因果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内在因素、外部行为和社会文化环境三者是交互作用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的建立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2]。
1.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
在班级中占上风的并被多数人所拥护和赞同的言论和价值倾向就是班级舆论。班级舆论有正确舆论和消极舆论之分,正确的班级舆论有助于良好班风的建设,反之,则对班级建设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班主任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应该重视班级舆论的导向与建设。
(1)学习班级校规,为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奠定基础。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班集体活动,促成正确班级舆论的形成。
(3)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成长与发展的班级环境。
2.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发挥榜样作用
榜样会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在班集体中选择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榜样,这对于形成班级积极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我们可以在每周的主题班会上选择本周在学习和纪律方面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生作为本周的学习榜样。通过这一方式,学生们就会以榜样作为标准要求自己,这对于促进班级的积极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当一个人给你正面评价时,你对他的印象也是积极乐观的,这就是积极心理学在交往过程中的影响。新课程强调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和心理相融的。罗杰斯说明了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改善师生关系的关键。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和理解学生的需要,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同时,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期望,当教师对学生有积极的期望时,学生就能按照积极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产生消极颓废等不良情绪。所以班主任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同时,班主任还应该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建立积极健康的新型师生关系添砖加瓦。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它为班级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视角。它对于转变传统单一的班级管理模式、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相信,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将会在教育教学中更加绽放光彩。
小学班级管理的论文(第2页)2
一、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研究背景
现代教育在推动社会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偏差将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因而社会各界也对班主任的工作能力、自身意识有严格的要求。班主任是对学生认识得最全面、最深刻的群体之一,因此,研究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策略是很有必要的,对学生未来的成长非常关键。家长在为学生选择班级时,也会优先选择一位负责、管理有方的班主任,而班主任的负责程度也侧面反映出学生的质量。学校要加强对班主任的督促作用,发挥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培养一批质量高的班主任,从而获得更多家长的信任,为学校赢得的优良名声。
二、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小学阶段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发育至关重要,而开展不到位的班级管理工作,会对学生造成深刻的影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时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班主任不注重营造班级学风,忽略学习环境对学生的重要性,没有对学生的行为观念进行严格要求。
(2)班主任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以为学生的学习胜过一切,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道德观念。
(3)班主任忽略家校联系的重要性,在家校联系时缺乏沟通技巧,没有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
(4)班主任管理随机化,按主观意识对班级进行管理,没有考虑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
(5)班级管理内容片面化,只注重维持班级的秩序等情况,忽略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