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计划(第6页)
本文共计1114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注释等来思考,避免出错。三是硬套某些术语,不结合诗句本身的内容分析。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计划(第6页)4
一、教学目标:
1、梳理诗歌鉴赏必备的知识。
2、点拨古诗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
3、讲练结合,以高考真题为例验证诗歌解题方法的运用,切实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古诗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考纲解读
①分析理解古典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初步鉴赏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
古代诗歌鉴赏出现在第II卷,以简答题形式考查,分值5分。
(二)知识储备
1、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a忧国忧民
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b建功立业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曹操《龟虽寿》
c思乡怀人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静夜思》
d依依惜别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e寄情山水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f昔盛今衰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g仕途失意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h青春易逝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a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用典、托物言志) b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通感、借代、互文、对比、双关、用典、倒装(倒文)
c表现手法:起兴、渲染、烘托(衬托)、白描、抑扬、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古讽今、想象与联想、
3、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a意象:诗人在诗歌中选取的融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即诗歌中涉及的人物、事物或景物。
b意境: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c意境赏析常见术语:孤寂冷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生机勃勃、雄浑壮阔、虚幻飘渺、富丽堂皇、繁华热闹
(三)方法指津
1、把诗歌“泡开”——用白话把诗歌翻译或描述出来。
2、诗歌“六必看”——看诗题、看作者、看意象、看名句、看注释、看题干。 a必看诗题:诗歌的题目总是包含着重要的信息,如季节、时间、景物、事件、地点、情绪、体裁、内容等。
如:《暮江吟》《宿建德江》《山居秋暝》《越中览古》《出塞》《登鹳雀楼》《过华清宫》《听蜀僧濬弹琴》《赋得古原草送别》《春夜喜雨》
b必看作者:知人论世,结合作者所处时代和作者本人的风格个性及人生遭遇理解分析诗歌。
如:盛唐的李白豪放飘逸,安史之乱的杜甫忧国忧民,南宋的陆游、辛弃疾保家卫国,归隐的陶潜,亡国的李煜,被贬的苏轼,流连青楼的柳永,婚姻美满及夫亡家破的李清照
c必看意象:诗歌的意象总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并借由人们的审美习惯形成了特定的象征含意。
如:雄关、沧海、大江、长风——豪情壮志
大漠、古道、落日、冷雨——孤独惆怅
长亭、灞桥、杨柳、兰舟——依依惜别
春日、清涧、泉溪、花草——闲情逸致
雎鸠、鸳鸯、蝴蝶、鹊桥——伴侣爱恋
南山、禅寺、暮鼓、三径——隐逸情怀
松、竹、梅、兰、菊、玉——高洁情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