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哲学毕业论文 > 正文

艺术的哲学解读(第10页)

本文共计1616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③、完全的个性是指每一个人自己完全独特的某种艺术共振解读情节。它可以是人类普遍一般和个别一般的某种艺术共振解读情节某种特别一种个性的状况,也可以是个人主体某一极特别的,绝无仅有的某种艺术共振解读情节。过去人类往往拒绝承认、打击、压抑、歧视这种个人个别的某种艺术共振解读情节。今天我们揭示出,这种个人个别的某种艺术共振解读情节是真实存在的。每一个人其实就是一个独特存在的小宇宙,他往往与别人是不同的。你拒绝承认、打击、压抑、歧视他的任何个性,事实上就是侵犯他的基本人权。在未来的人类存在时空中,我们人类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尊重或包容别人的个性艺术共振解读情节。那种拒绝承认、打击、压抑、歧视个性的人类历史时代,在理论合法性上,今天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

人类的任何艺术欣赏运动其实都是人生理和心理各种参数的各种参与因与一个各种参数的特定艺术品或艺术现象之间的严格合力运动而已。当中有任何一丝参与因的不同,都会造成绝不相同的结果。只有在哲学上达到这样的或更深的问题深层,我们才能够看到人类一切艺术欣赏现象的本质,也才能真正理解解读得了人类一切艺术欣赏现象。

2、“叛逆现象”。

“叛逆”这个词在人类的艺术世界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高使用频率词了。

艺术家的很多艺术创作往往都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叛逆”来开道的。

我们今天是要寻求哲学地解释这一现象,找到这一人文现象的人类心理源泉基础。

什么是“叛逆”?

“叛逆”的目的在于求新。“叛逆”就是想求新。

“叛逆”就是告诉你:我对你过去的那些作品已经适应了,厌烦了,你过去的那些作品对我来说已经素然寡味了,你过去的那些作品已经提不起我的兴趣了,它压抑我,我要创造新的作品。

所以可见,“叛逆现象”与“适应现象”是有一定渊源关系的。

“叛逆”不一定全部是坏事,恰恰相反,往往是好事,人类历史上的很多艺术的东西都是靠“叛逆”而创造出来的。

“叛逆”往往只是会让一部分看不惯这种“叛逆”的人不舒服而已,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你不要管他,你活你的,他活他的,你压根儿就不要去看不惯他,你自己也就不会烦恼了。人类的烦恼往往有一半都是自寻烦恼。

 

注 释:
【1】:引自《现代汉语小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2】:逍遥子也许不是音乐研究专家,但是逍遥子猜想:人整个身体中的血气在日常生活情况下也许是处于中性运动频率和振幅状态的,激昂的音乐会使人整个身体中的血气发生高于中性运动频率和振幅状态的,高频率和高振幅的系统脉动(潮动),使人热血沸腾,疏缓宁静的音乐会使人整个身体中的血气发生低于中性运动频率和振幅状态的,低频率和低振幅的系统脉动(潮动),使人心宁气和,心神安静。
【3】:但是值得说明的是,无论产生出怎么样的世界,它们的基础永远是物。这个世界是物本主义的,物是永恒的一切宇宙物像之本。
【4】:参见拙作《异在绝对论参照系的真理之间争论的终结》。
【5】:同上。
【6】:同上。

:应届毕业生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