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初道教哲学综述论文(第3页)
本文共计623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张宇初道教哲学诠释学的理论意义及其局限性
张宇初道教哲学诠释学的理论意义主要在于为道教传承树立了全新的发展范式。在道教哲学发展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这种范式与其说是在吸收三教哲学资源基础上对道教哲学作了总结,不如说为明初中期之后道教哲学发展开辟了新的学理空间和实践空间。而其理论的局限性主要在于张宇初道教哲学诠释学过于理性化和学院化而不利于宗教信仰实践的生长。(一)张宇初道教哲学诠释学的理论意义有学者称“张宇初生活在明初,其哲学思想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中介地位”[8]。这一说法是确当的。但必须明白,张宇初道教哲学思想在思想史上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其生存的时代,而是其对道教研究新范式的开启。这种新范式主要是通过哲学诠释重建和发展哲学义理,寻求理论的体系性和普遍性。通过其哲学文本,可以发现,张宇初道教哲学诠释学究其实是具体通过哲学语言概念含义的历史梳理和独特解读实现的。如他在论其哲学概念“心”时说道:“故知道者,不观于物而观乎心也。盖心统性情,而理具于心,气囿于形,皆天命流行而赋焉,曰虚灵,曰太极,曰中,曰一,皆心之本然也。是曰心为太极也。”(《岘泉集》卷一《冲道》)程朱理学以来,中国哲学的一些主要概念经历了很长的流变过程,如“心”、“本心”、“理”、“气”等,与之一起衍变的还有它们之间的关系。这里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张宇初是通过其道教哲学诠释,具体来说通过语言概念的详细分析而达到这一诠释的目的。伽达默尔在论述诠释学的普遍性观点时说:“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6]667在张宇初道教哲学诠释学中,语言观就是他的世界观,即哲学诠释学的理解、诠释和实践在语言这一唯一而自足的世界中次第完成。(二)张宇初道教哲学诠释学的理论局限张宇初道教哲学诠释学的理论局限主要在于:义理语言诠释过于理性化和学院化,不利于宗教信仰实践的生长。这主要指涉张宇初道教哲学将道教未来的发展过分倚重传统思维,即单向度的哲学义理的体系化建构。虽然其哲学中并非没有提及在日用常行中体贴道体修行之处,但这种修行观的真正落实需要普通道士良好的三教哲学基础。这种哲学基础既需要博大的胸怀来包容,也需要很高的思想境界,且这种境界是建立在理性宗教观的基础上。显然,这对于道教普通信徒来说是一个过于苛刻的要求,因而很难实现教众基础的扩充。这也是张宇初道教哲学历史地位有限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因为其本身哲学学说思辨水平不够高明和德性造诣不够深厚。简言之,张宇初道教哲学诠释学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张宇初的道教思想,以及通过张宇初的道教哲学思想考察明初中期中国哲学,尤其是道教哲学思想史的演变脉络,具有重要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