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求异思维(第2页)
本文共计247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五、鼓励求异创新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全面主动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去创新,求新,求奇,求异。应用题“一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3小时行进了全程的7/9,剩下的还要几小时完成?”一般的思想是:先求剩下的路是多少,再求剩下的要几小时行完。列式是:(1-7/9)÷(7/9÷3)。有的学生列式是3÷7/9-3时,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因为先求行完全程时间,把行完全程时间看作单位“1”,就用行全程时间×7/9=3时,得出3÷7/9再减去3时。有的学生列式是3×(1÷7/9)-3时,学生答:“先求全程中有几个7/9,就有几个3时,求出全程的时间,再减去3时就求出剩下的路程要用多少小时。”三种解法,后两种更具有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保持旺盛的劲头,乐于去尝试、去探索、去创新。
六、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一是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的机会;二是教师要敢于“放”,让学生思维尽情表达出来,鼓励求异思维;三是教师要“导”,重点、难点巧妙点拨,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论文客服 微信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