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课中的多媒体教学的实践(第2页)
本文共计407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一提到西方音乐史,很多学生就害怕,为什么呢?很简单,第一害怕学习,第二害怕考试。再加上中国人对西方的历史信息、重大事件知之甚少,这一切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问题。说学生对某种事物所产生的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可以利用后天的环境熏陶,有意识的教育教学来培养的。对于音乐史的教学,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就是一个绝佳的选择。我们都知道,多媒体软件由多种媒体信息组成,由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文件整合成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这种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给学生生动的,真实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画面、音乐和教师的解读连成一体,使得学生进入课堂就像进入电影院看一部精彩的音乐历史故事一样,学得轻松投入,学生对学科知识不再反感,学习兴趣也就产生了。
2.通过媒体扩充课堂教学的内容
作为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以往主要是靠单一的教师课堂讲授和单一的黑板板书完成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量的知识信息仅仅靠板书显得非常的不够。并且,作为音乐史学科,所涵盖的知识信息,靠语言描述本身就很不尽人意,音乐很多东西是要靠我们用心去听、用心去感悟的。
由于音乐史的知识量很大,很多的信息通过讲解或死记硬背并没有太多的意义。尤其是谈到音乐家的生平及其各时期的创作情况时,单靠讲解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并且非常的枯燥,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也不愿意学。如果将音乐家各时期音乐作品作为背景音乐,然后加上图片、文字及音乐家生活环境的场景,则使得这一教学环节变成了欣赏音乐家故事,这样就使得学生很乐意接受,并且是在很小的时间片段中就可以集中大量的知识信息量。这是传统的靠单一讲授无法企及的。毋庸置疑,多媒体技术之间实现了“观天下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效果。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能够将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信息为我所用。以其铺天盖地、势如排山的信息量和知识源促使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高效平台,有效地提高学生积累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媒体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西方音乐史教学中需要大量的接触图片、文字、声音、色彩、等,诸多的信息,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是很难做到的,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我们就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的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我们讲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欧洲各地的巴洛克建筑、绘画风格图片,然后教师就可以通过图片很直观的把巴洛克风格介绍学生。同时,巴洛克风格建筑、绘画、以及西欧各地的风土人情等的多媒体展示,同时也留给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他们可以通过巴洛克时期的各姊妹艺术的间的关联对,巴洛克音乐作出自己的判断。通过及时聆听巴洛克的华丽音乐。让学生根据音乐自己组织语言对巴洛克音乐风格特征作出总结,就会使得西方音乐史的教学过程,由原来学生的被动接受,成为主动参与,最后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观念进行整合,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技课件将巴洛克的技术特征、记谱法常识、演奏法等等逐条展示给学生。极大的节省了板书的时间。也就是说多媒体技术参与教学,使得大量书面知识成为直观的形象,使得音乐教学完成很好的互动效果。
二、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多媒体课堂教学中的资源浪费现象。
多媒体源于媒体,高于媒体,具有集多种媒体的功能于一身,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功能的能力,实现了信息载体的多元化,同时具有更好的交互性,具有很好的教学优势,但是再好的东西必须经过合理的运用才能发挥其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