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进西方音乐史教学理念的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11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以 19 世纪中产阶级的音乐活动为例,当时西方各国的中产阶级日益强大,他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广泛影响着社会文化生活。中产阶级将懂音乐视为有修养的表现,积极地参与并影响着音乐生活,他们逐渐取代贵族与教廷,成为音乐生活的主导者与参与者,推动音乐的发展。由于德国中产阶级的比例远超于欧洲其他国家,所以中产阶级的影响对于德国而言更为重要,我们只有帮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才能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在 19 世纪初德国音乐生活的重要转折时期,中产阶级在音乐作品风格的变化、音乐批评倾向的转变、音乐家地位的改变、新的音乐团体与音乐表演机构的兴起等音乐创作与生活的重大变革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
四、了解姐妹艺术的风格特点,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艺术是共通的,尤其对于西方音乐史而言,它的风格分期与西方诗歌、美术、戏剧、建筑等姐妹艺术大致相同,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与促进,尤其因为音乐的发展较其他艺术滞后,因而它受到其他姐妹艺术的影响更多。因此,教师在讲述某一时期的音乐风格、某一作曲家或者某一个作品的音乐风格的时候,可以同时带领同学鉴赏与它风格相近的其他艺术类型的艺术家的作品,在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的同时,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
例如,我们在讲述 19 世纪末的印象主义音乐的时候,要谈到它对于描绘感觉与印象的喜爱,对于朦胧的色调与多变的色彩的追求,以及在美学思想、创作技法与音乐风格等方面发生的根本转变,而这些改变是与对它产生巨大影响的印象主义绘画与象征主义文学分不开的,后者对于主观的与内心感觉的追求、对形式的迷恋、对描绘大自然的瞬间变化与印象的偏爱、对弥漫气氛的喜好等诸多特性,都深刻地影响着印象主义作曲家的创作。
五、运用中西音乐比较的视角,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西方音乐的本质
西方音乐作为他文化,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在认识与理解方面,较中国音乐困难。将中西音乐比较的视角运用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让不同文化之间的跨文化比较在脉络化( 存异) 和去脉络化( 求同) 中相互对立和补充[3],帮助学生正视中西文化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同而导致的差异性,寻找二者之间的共性,凸显二者的个性,加深学生对两种音乐文化特性的进一步理解,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模式。
国内学者曾就此进行过深入探讨,例如,蔡良玉曾呼吁教师在西方音乐史教学中运用中西音乐比较的视角,以此打破音乐学科内部专业之间的壁垒,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4].当然,我们也意识到,中西音乐比较视角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对中西音乐有较全面与深刻的认识。
结 语
总而言之,西方音乐史作为一门艺术教育课程,不仅要关注作曲家与作品,而且应该关注音乐所处的不同时代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生活,关注那个时代参与音乐艺术的所有人群( 创作者、评论者、赞助者、表演者、欣赏者、教育者等) 的活动,了解姐妹艺术的风格特点,审视中西音乐的不同,培养学生综合的艺术素质与修养。
[参 考 文 献]
[1]Curt Sachs,林胜仪译。比较音乐学[M].台北: 全音乐谱出版社,1983: 3.
[2]罗 成。音乐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J].攀登,2006( 04) .
[3]李明辉。中西比较哲学的方法论省思[J].中国哲学史,2006( 02) .
[4]蔡良玉。对西方音乐史教学中的中西比较视野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6( 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