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商管理 > 正文

班级管理的论文15篇(通用)(第14页)

本文共计3916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只有深入了解、把握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和教育规律,才能使班级管理工作体现出更强的教育性,才能使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为学生所接受,而且成效显著。

班级管理的论文10

  摘要:当代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由于受到其管理主体及教育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高校辅导员的管理难度和管理效果呈现出反向变动的关系。本文以管理理论中的“黄金圈法则”为依据,对如何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班级管理活动效率进行了探讨,以期对高校辅导员的常规管理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黄金圈法则;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都会扮演两种角色——管理者或被管理者。管理者是凭借其职务权力和个人技能,组织、协调、激励他人实现组织共同目标的人。在大学高校这个组织系统中,班级是最为基层的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搭建了基础平台[1]。辅导员作为班级组织的管理者,承担着班级建设、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组织学生等重要使命,是学生人生中的导师、学习上的助手、生活中的朋友。辅导员的班级建设工作是完成这些使命,扮演好这些角色的重要载体。高校班级管理因其组成主体与教育体制的改革,呈现出群体相对稳定性与学生个体流动性并存,群体目标一致性与个体目标差异性并存,自治性与依赖性并存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导致当前高校班级建设出现诸如班级凝聚力降低、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管理活动日益复杂等问题。如何更有效地对目前多变的班级组织实施管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班级活动以进而实现班级建设的目标,是值得当前高校班级组织的管理者——辅导员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管理理论中的“黄金圈法则”为依据,对如何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班级管理活动效率进行了探讨,以期对高校辅导员的常规管理工作有所启示,帮助高校辅导员有效提高管理效率。管理学理论家,领导力哲学第一人SimonSinek的理论指出:“世界上所有杰出的管理者或组织在取得成就的过程中的思考、行动以及交流的方式是完全一样的。而且恰好是同一般人相反的”[2]。这一理论在他的黄金圈法则中得以体现。“黄金圈”由三个要素构成:从外向内分别为“是(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所有人都明白自己“是(做)什么”,部分人明白“怎么做”;少数人知晓“为什么做”。其中的“为什么做”并非是“利润”、“名望”等结果导向,而是指向某种“信念”。这种信念可以是微观的,如早起的理由;也可以是宏观的,如组织存在的原因。对于“黄金圈法则”中的三要素,大部分人是从外向内进行思考,先抓住最清晰的事情——“是(做)什么”,然后再考虑“怎么做”,最后考虑,甚至不考虑“为什么做”。而杰出的管理者和组织则恰恰相反,从内向外思考,从“为什么做”指向“是(做)什么”。

  1、陷入困境,传统管理方式“高能低效”

  针对某高校20xx-2014级的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75%的学生承认自身的班级荣誉感是缺失的;60%的学生认为入学之初对班级的期望值较高,而目前降低较明显;当被问及与“班级”关联度较高的词时,“班规”、“班委”、“规则”、“被迫参加的班会”、“无感”等词出现频率非常高;78%的学生认为只有在自己犯错误时,才会被辅导员约谈;59%的学生认为辅导员更像是学校的基层法官。该调查数据从侧面反映出,当前高校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工作出现了问题。就“黄金圈法则”三要素而言,同普通企业组织管理者相类似,传统的高校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工作思路是由外向内的指向,即遵循从“做什么”开始,到“怎么做”,再到“为什么做”这样的逻辑顺序。按照这种顺序,高校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工作主体的内涵可做如下说明:班级是一个大学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什么),辅导员通过组织学生在这个班级中参加各种活动,丰富和充实学生的大学生活,让学生体验并认可自己的组织成员身份(怎么做),这些班级活动能带给学生更多的归属感,如同纽带将学生联接在一起(为什么做),从而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大多数高校辅导员按照这样的管理思路在进行班级管理活动。因此,他们在与班级组织建立关系之初便倾向于迅速地形成班委组织以协助他们进行班级管理活动;即刻出台班级管理条例,以便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形成较为正式的约束力;规范地按学校相关要求组织班级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这种管理思路和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方法能够降低组织的不确定性,使管理活动更有条理。但是,在这样的管理框架下,学生会感受到班级的隐形束缚,逐渐改变其参与班级活动的动机,最终使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都受到消极影响。这种传统的管理思维和行动模式的后续表现是学生在入学一段时间之后,开始频繁缺席班级活动,辅导员对学生信息的获得越来越困难,班级管理工作到后期契约感逐渐增强,人情味逐渐减少,辅导员的精力投入和产出出现反向变动关系,班级管理工作陷入困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