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文锦集(15篇)(第15页)
本文共计3808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2.分段教学,区别评价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对于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具有重要价值。教育学课程的实施可以借鉴“特朗普制”[3],具体做法是把一个学期的课程分为两大段,即“大班上课”和“小班讨论”。“大班上课”是指将多个教学班的学生集中到一起实施教学,教师主要使用讲授法,课时占整个教学时数的4%;“小班讨论”则将原有的教学班分解,组成多个2人左右的教学共同体,课时占整个教学时数的4%;另外留出2%的灵活机动时间,以备其他课程资源的介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既具有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又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小班讨论”阶段,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教育学科进展以及教育实践变革确定主题,推动学生运用教育基本理论解释和分析问题,激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组织形式变革要求课程评价方式的改进,其中,学生学业评价是课程评价改进的核心。传统的学业评价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忽视学生能力的评定,导致学生缺少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课程实施成为教师的“独角戏”。改革后的学业评价将实行分段区别评价,针对“大班上课”,学业评价主要以纸笔测验的形式完成,即“大班上课”结束后进行测试,评价内容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该部分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小班讨论”的学业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讨论中的态度和展现的能力,此项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读书笔记或论文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另有1%的分值考查学生的出勤情况。
3.案例拓展,模块整合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所发生的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现代认知或学习理论都强调学习的真实性、情境性。”[4]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真实性和情景性,能够有效弥合“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鸿沟,使学生突破书本知识的局限,并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式,尽管教师‘统治者’的角色被消解,但必须充当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每一环节都将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师的理论素养、教育经验和实践智慧。”[5]由于案例教学接近教育真实情境,学生参与课程的动力会增大,授课教师要适时引导,强化“学习共同体”意识,不断拓展学生参与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模块整合是指将相邻或相近的知识内容依据实际需要重新组合,形成内部逻辑统一的知识单元。长期以来,教育学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内容呈现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忠实于教材提供的知识体系。这种做法无疑对学生有一定益处,但它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笔者主张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整合,即把教育学知识内容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下设立若干专题,多位老师组成教学合作共同体,每位教师可根据研究专长选择讲授专题,同时其他老师给予支持和协助。知识内容的模块整合能够改变“教科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框架的偏向,推动教学内容的精、深、新,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眼界。
4.关注质量,扩充资源
我国教师的职前培养中,许多高校管理者基于“重学术轻师范”的指导思想进行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导致与教师职业相关的课程被边缘化,教育学课程处于弱势地位。另外,面对就业难的严峻形势,许多师范专业狠抓考研率,导致教育学课程凸显“应试取向”而弱化职业要求。这种做法不仅导致“大学教育高中化”,而且使那些不想继续深造的学生丧失高质量的职业训练机会。因此,教师职前培养机构有责任改变教育学课程的边缘地位,重视其正当价值与质量要求。在提升质量的路径中,扩充课程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教师不再把教科书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很多教师将课程资源的扩充目标局限于报纸、期刊、影视资料。这表明,授课教师并未真正理解课程资源的内涵及价值,“没有意识到教师自己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也是课程资源”[6]。另外,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授课教师重视校内课程资源而忽视校外课程资源,导致教育学课程的实施过程缺少活力。走出校门,我们会发现社会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它们无疑对教育学的课程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授课教师应该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在交流与互动中为课程实施注入生命活力。

企业物流客户服务管理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范文
改革口腔黏膜病医学教学措施的论文
医学硕士论文致谢辞
国内外高等制度下医学教育论文
临床医学写论文
毕业论文医学
有关医学检验的论文
2017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
论专题教学与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应用论文
国际贸易就业结构影响分析
资本流动对金融经济的影响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的研究论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探析论文
基于工作流程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设计论文
在茶叶生产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相关探讨论文
计算机信息安全与保密工作论文
关于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讨教育论文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实现策略论文
计算机网络应用论文(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