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教育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159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6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三、家校联手共话文明,回归生活内化于形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父母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家长必须十分重视自己良好标榜的树立,为子女的为人处事进行积极引导和正确示范。在生活中,家长要与人为善,尊老爱幼,诚实劳动,爱国敬业,乐善好施,讲诚信,讲文明,讲道德,讲礼仪,子女在父母文明行为的影响下也会成为一个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勤奋上进、热爱生活的优秀少年,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有时会发现,孩子回到家与在学校的表现会存在偏差,孩子在学校好不容易改掉的坏习惯,在周末或假期结束返校后,似乎一切又回到起点,坏习惯又得重新强调。所以要想彻底改掉不文明行为和坏习惯,仅仅依靠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需要多方力量形成合力,为学生营造文明礼仪的社会氛围,使得课堂、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场所,形成教育合力。孔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他将礼仪提升到了立身做人的高度。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多方配合、共同努力。其实,教育与教学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以上几个环节也是相互关联,相得益彰,融为一体的。就像文明与礼仪一样紧密相连。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找准结合点、渗透点,有机地进行礼仪教育,把文明礼仪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
文明礼仪教育论文(第2页)2
一、我省特殊教育发展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1.发展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合力。20xx年新建的4所特校同时都招收聋和智障学生,短期内“做大”和“做精”会有矛盾,会导致后续招生困难。综合性特校不利于管理与教学,各地特殊教育的.普遍经验和规律是将综合性特校拆分成单一残疾类别特校。
2.经费投入不足。公办学校经费保障力度不够,民办机构靠租赁场地和自聘教师运转,维持都很困难。硬件和软件提升的经费要“双保障”。
3.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偏低。学前康复教育停留在私立微型幼儿园层次;中等职业教育停留在短期培训班层次,就业巩固率低。
4.随班就读资源支持保障体系未建立。随班就读是残疾人接受教育的主体安置形式,这一块没有加强就谈不上特殊教育办好了。应有专业机构、编制和资金来保障此项工作。
5.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公办学校和机构师资培养滞后、专业水平不高、教学交流困难、职称评定困难、特教教研员不专业、教师幸福指数低,民办机构更是难上难。
二、对我省特殊教育发展的建议
1.成立特殊教育集团。将各市县特校更名为“海南(XX市县)特殊教育学校”,办学主体为市县政府,教学业务和招生范围归省里。聋教育由几所大校办,市县特校集中精力办培智教育和随班就读巡回指导。建立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配备专业人员编制和资金,统管全省特殊教育教学业务,实现海口特校和市县特校教师定期互换岗位的工作机制,实现传帮带效益最大化。
2.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学交流。由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统筹,覆盖所有公立、私立机构,开展师资培训和教学交流活动。
3.建立随班就读巡回指导体系。我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下设立随班就读巡回指导中心,在市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中设立随班就读巡回指导专任教师岗位,辐射乡镇点校,开展巡回指导。
4.开展特殊教育督导评估。保障经费投入、教师待遇、工作机制等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5.成立海南省工读学校。依托工读学校,接收情绪行为问题学生,拓展特殊教育覆盖面。
文明礼仪教育论文(第2页)3
一、结合学生发展特点,开展德育教学
文明礼仪是最基础的道德规范,只有遵循文明礼仪,人们才可以融入于正常生活中,促使社会氛围更加和谐。文明礼仪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教养与素质,还体现了一个人是否拥有社会公德与个人道德,基于此,要想做好农村初中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就要结合初中生发展特点以及农村整体教学情况,进而开展有效的道德教学。首先,在借助文明礼仪内容开展道德教学前,农村学校教师需要详细分析班级学生的道德水平,可以通过观察班级学生课堂表现、与周围同学友好程度以及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加以判断;其次,基于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教师需要为学生讲授社会道德规范、个人道德水平评价标准等多方面的内容,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接受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最后,教师必须保证在各类德育活动中均可以落实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具体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