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 正文

教育论文(热门)(第12页)

本文共计3593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鼓励幼儿科学教育游戏化

  陶行知先生就认为,“幼儿科学教育游戏化是最为有效的科学教育手段。”幼儿园是充满童趣的地方,正所谓寓教于乐,要想使得幼儿更好地去接受所学习的科学内容,幼儿科学教育游戏化就是增强幼儿科学教育艺术性最好的方法。幼儿教师不仅是科学教育概念的传授者,更加是科学游戏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改造者,让幼儿在游戏中手脑并用、身心结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科学的乐趣,学到科学知识,得到满足和快乐。使那些枯燥的、唯理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植于幼儿的内心。他认为,只要幼儿的科学游戏玩的成功,玩的独具心裁,这些幼儿将来便有了发明创造的希望。科学游戏是以科学知识为内容的智力游戏,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启蒙性、趣味性和娱乐性,比其他游戏更具有逻辑性。将科学教育寓于科学游戏活动中,能极大地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获得浅显的科学知识。因此,要进一步提高科学游戏的设计水平。这不仅需要幼儿教师更新观念,充实知识,大胆探索,大胆创新,而且要善于充分发掘和利用周围的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材料。

  3.强化概念转变而非概念植入

  幼儿的概念与成人不同,它是一种低层次上的抽象概括,内涵不精确,只反映事物外部的表面特征,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不适当,往往失之过宽或过窄。而科学概念在一定程度上除了抽象概括性之外,更具有系统稳定性和逻辑简明性。加之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前概念的顽固性,要想实现幼儿科学概念的正确获得、科学素养的萌发,一定要加强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实现幼儿科学概念的温和转变,而非强制植入。要实现幼儿科学概念的转变,一种方法是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引出幼儿的不完整的或者错误的科学前概念,然后呈现出对该概念的科学的解释,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教师指导幼儿对概念的科学理解。另外一种方法是,拓宽幼儿的认知体系。首先接受幼儿的前概念,将之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帮助幼儿扩展这种知识,学会灵活地运用到更多的情境中去,并逐渐将之整合到一个更广阔、有更大包容性的概念系统之中,建构一个学习新知识的平台。

  作者:张杨阳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教育论文10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上存在的不足

  (一)学校注重专业课程、忽略心理教育课程

  很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都比较晚,致使一些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够认识和了解,在他们的心中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强,对专业课程的兴趣更高,因为觉得专业课程才是对他们最有用的东西,加之学校学习这门课时仅仅用分数来衡量课程的好与坏,而不注重学生的实际主体特点,也忽略了他们在年龄上的一些因素,这样的教学制度不仅不能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改善,还反而刺激了一些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更加呈现出叛逆状态,最后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失去兴趣,也让师生的关系处于不和谐状态,最后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阻碍。

  (二)课本内容缺乏“三性”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本都比较死板,没有灵活度,缺乏“三性”,所谓的三性指的是渗透性、系统性以及连贯性,这三性在心理健康的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一些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考核课程,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付诸实践,做到活学活用,让学生将心理健康教学与其它课程的内容综合起来学习,这让一些学生又产生了另一种错觉,觉得他们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让他们会有一种增加了压力的思想,由此对心理健康教学这门课程越来越反感,这种缺乏渗透性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使很多学生丧失了信心和动力。另外加之现在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规范统一的课本,都是一些待用课本材料,所以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根本就没有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换一种角度的证实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开展失败。

  (三)单调的授课模式

  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模式还遵循的是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在这期间,学校依然只是重视课本的知识,而不注重教学的实效性。让一些学生在其它专业课程的压力下更增加了一些负担,从而让学生更加厌倦心理课,这就与起初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逆向而行了。由此可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开展具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才能推进心理健康教学的开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