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商管理 > 正文

创新管理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4808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6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及管理队伍建设

  在教学及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要根据高职院校发展目标的需要,制定合理、规范的发展规划,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根据“以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引进和培养并重,多渠道、多形式利用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发挥每一位教师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每一位教师及管理人员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科学合理地安排岗位及分工;在教学及管理中要增强高职院校与教师及管理人员的情感沟通、决策沟通、目标沟通、过程沟通,让教师及管理人员参与院校的一些重大决策活动,以增强他们的自主管理;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拓宽教师及管理人员视野,提高双师素质。要不断增强对教师及管理人员能力的'开发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通过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健全激励措施来感染人、引导人、规范人和激励人。

  (三)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是为了激化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动机,而动机通常是与人的心理需求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的教学激励机制能激励广大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能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和教学氛围。因此:

  一是要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人事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根据学校的规模、编制和队伍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职务岗位,以岗定人,形成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移的人事管理新机制。加强对教师的聘后管理及履职考核,健全和完善对教师岗位责任落实监督、检查和考核的多元、开放的评估机制,按照客观公正、民主公开以及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过程与终结相结合的原则。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明确考核的程序、办法,建立写实考核档案,把写实考核结果与教职工聘用、评职、晋级、奖励挂钩,逐步实现教师职务聘任与岗位聘用的统一,从而推进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实现学校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

  二是要建立学校用人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灵活的用人制度,必须有自主灵活、形式多样的分配制度相配套,这是搞活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机制,调动各类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关键所在。坚持按劳分配、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将岗位工资待遇与绩效、贡献挂钩,向优秀拔尖人才、关键岗位倾斜,形成有利于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分配激励机制。

  三是要建立岗位竞争机制。要将整体工作量化,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客观公正地制定竞争上岗规则,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上岗制度,将政治业务素质高、适应岗位工作能力强的教师推上合适的教学岗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同时也要通过岗位竞争淘汰不适合教学岗位的教师,淘汰人员作待岗处理,督促其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准备下一轮竞争上岗。通过竞争上岗可以激发广大教师的竞争意识,增强工作压力,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形成科学的人才使用和培养机制。

  (四)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监控机制

  教学监控机制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精神体现和核心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监控机制能健康有效地运行,那么在教学基本条件的支持下教学质量就有保证,可以说抓住了教学监控机制就抓住了教学管理的关键。首先,要从进一步完善考试制度入手,加强考试管理,在考试中充分体现教学监控的能动作用。从目前情况来看,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加强考试管理。

  一要努力实现教考分离,实行标准化考试。考试结束后要进行试卷分析,做出结论,考试结论应纳入任课教师的教学档案,作为教师晋职的依据。

  二要把试卷公开。考试结束后,按照有关程序批阅、复查、登记成绩、分析结果,成绩报送相关部门后,再把试卷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成绩的真实性,避免教师打分的暗箱操作和神秘化。

  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常规教学检查的力度。教学检查的内容很丰富,包括备课教案、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实验实践教学、学生上课情况和学习情况,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教学检查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有组织的定期的全面检查,也可以是领导、专家和相关部门进行专项检查,教学检查自始至终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检查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应该建立在科学化、制度化的基础上,实现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全面检查和单项检查相结合,领导检查和专家检查相结合机制的有效运行。只有这样,所得出的检查结果才真实可靠,公正合理,准确全面,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