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筹划论文[大全15篇](第13页)
本文共计3941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4.文化事业建设费是按照相应的计税收入比例计提上缴的,重点关注应缴税收入项目,收入的入账时间和方式,各省市的税收优惠政策。
5.企业经营管理所得税环节。主要关注企业经营管理所得税的计算,汇算清缴,在收入、费用发生与计提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所得税相关政策进行控制,避免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进行纳税调整,给企业带来税收风险。充分研究各项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以享受税收优惠。
6.个人所得税环节。个人所得税是企业代扣代缴个人应缴所得税,企业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应充分研究税收政策,对个人应缴部分应按照规定的计税依据进行计算,充分考虑各种情况,为个人所得进行合理避税。
7.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企业应按照相应政策安排残疾人就业,具体残疾人就业比例按照上年职工人数计算,每年应按时组织残疾人年检,以避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延迟缴纳和滞纳金罚没风险。
8.工会经费。企业应按照法律规定计提上缴工会经费,避免因未缴纳而带来的税费风险。工会经费主要是按照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计提上缴的,企业应重点关注全年工资总额的发生情况,合理确定发生额,以减少税费支出。
9.印花税环节。企业应按照印花税政策计提上缴印花税,应重点关注印花税计提方式方法,各项优惠政策的适用,关注备案减免的适用,及时办理各项相关手续。10.资源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企业应按照规定计提上缴上述税费,重点关注各种税费的计提上缴原则,属地化管理等,避免税费纠纷。
11.生活垃圾处理费。企业应按照规定计提上缴垃圾处理费,重点关注计提的比例和方式方法。
二、结语
以上仅对企业中应缴纳的各项税费及重点关注的内容做简要说明,各企业应对税费缴纳进行系统的组织和研究,税收节约就是现金流的节约,避免税费风险就是给企业创造了现金流和利润。组织纳税筹划一定要根据企业自身经营活动的特点,规划税费缴纳,处理好财务关系,使之既依法纳税,又使企业税赋合理。
税收筹划论文11
摘要:我国自20xx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等营业税纳税人均纳入试点范围,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营改增”制度的推行给房地产企业带来诸多影响,其在成本、利润方面的影响更是攸关企业的生死存亡,房地产企业管理层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本文阐述“营改增”政策的落实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进而分析在此背景之下,对房地产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可行性。
关键词:税收筹划;“营改增”;房地产企业
1“营改增”政策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
1.1“营改增”政策的积极影响
(1)减税效益。“营改增”之前,营业税是价内税,即以交易金额为依据直接计算缴纳税金,计算缴纳的税金直接以交易金额为依据,而改为增值税后,增值税是价外税,即将交易金额转换成不含税收入再计算应缴增值税。这种层层叠加的计税方式对房地产企业原有的重复征税、退税、不能抵扣等现象进行了有效控制。(2)市场合理化竞争。在营业税实施背景之下,企业按照规定税率进行缴税,计算方式简单。在向增值税调整之后,通过进项抵扣的计税方式使得房地产企业出于减税等原因会对企业的经营结构进行重新规划,将原有松散的经营方式进行集约化管理。“营改增”带来的房地产企业部门结构调整使得一些规模较小,运营不规范的房地产企业无法真正享受到“营改增”的税收优惠效益,与其他规范化经营合理化管理的中大型房地产企业间的竞争劣势进一步加剧,从而在房地产市场上形成了优胜劣汰的竞争局势。
1.2“营改增”政策的消极影响
(1)税率调整的影响。在营业税税率实行期间,房地产企业缴纳的营业税税率为5%,而在“营改增”之后变为11%。这使得部分在“营改增”之前建造完工,但在“营改增”施行之后尚未完全销售的房地产企业由于无进项抵扣、售价无法更改等原因面临严重损失。(2)行业规范性与进项抵扣问题。同样考虑到“营改增”之后的11%税率远高于营业税施行时期的5%,部分房地产企业可能因为上游供应商规模较小,不具有增值税专项发票的开票权、开发过程中诸如征地赔偿等项目难以取得允许抵扣的金税额发票等现象,导致房地产企业的进项税额不能全额抵扣,进而加重房地产企业税收负担。(3)对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流动性提出要求。房地产开发周期较长,进项发票需要建造项目完全竣工之后才能取得,而在房地产的预售环节就需要缴税。这使得“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充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房地产开发企业短时间内难以适应统一的税收政策,无法较快速的进行企业管理结构、项目实行的等方面的规范化调整,企业很有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项目无法按时进行等现象。(4)“营改增”使得税收负担由建筑业向房地产企业转移。由于供应商等环节造成的建筑企业的进项问题与11%的税赋将增加建筑企业的压力。作为建筑企业的合作伙伴,房地产企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建筑企业交税压力的影响。实际上,面临税收压力的建筑业企业只有把税收负担向房地产企业转移才能保持正常的运营。而这种税负的转移可能带来商品房定价的'进一步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