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企业管理论文(第14页)
本文共计5290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第14页)8
一、前言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已经拥有了有效的政府与组织的管理,追溯起来从夏朝开始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古代政府组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经过时间与历史的考验,沉淀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供现代人学习与借鉴。古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更重要的是理论和思想。众所周知,管理不是一种单纯的政治或经济行为,它是一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作为维护封建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已消亡,但那些已溶于民族血液中的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心理形态有些仍然将长期存在,传统的管理思想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当代企业的管理意识和行为。
二、古代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1。“天地之性人为贵”、以人为本的思想
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宣扬的.就是朴素的人本哲学思想。把人视为现代企业最为核心和宝贵的资源,重视“仁”与“义”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通过实施人才战略、人性化管理和家庭式文化,努力发现、培养和发展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企业成为员工生活与工作的希望之“家”。随着知识经济的极大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所倡导的人本主义管理,其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企业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企业开始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来达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企业所采纳。
2。人类社会协调的和谐发展观
《道德经》上说:“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说的是天地之所以长久,就在于能够让人生存,无私奉献。企业要协调、持续发展,也需要具备天地的“不自生”品德,希望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客户贡献能源,为股东谋取利益,为员工提供发展,并寻求这四方的和谐与平衡。尤其推崇“和谐”的企业发展观,认为和谐是一种稳定状态,是人类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企业与社会、股东、客户与员工的和谐发展是现代企业最高的使命和追求。
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极”的“入世精神”
古代思想在理论层面上表现为一种以伦理为支撑点的民族文化精神,表现为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具有的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极,为前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第14页)9
“工学结合”超市工商企业管理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本文以长江职业学院为例,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结合该校校内实习基地“长江大学生超市”的建立及多家校企合作的实践经历,来探索目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有效的人才模式培养。
截至20xx年,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到116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以上,在校生达到86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基层经济建设,适应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要与各项劳动就业制度相一致,课程设置内容及教学模式要与企业岗位需求、就业准入标准的要求相衔接。
实践证明,要使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够达到较高的就业率,就必须使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一致;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素质建设,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追求学生就业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契合。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双方介入,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际操作人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涵应包括: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以及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教学过程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