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消极思维定势的类型及应对思维分析(第2页)
本文共计360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用篱笆围长、正方形的问题,首先可以引导学生逐一列举长和宽,进而在比较中发现当长是12米、宽是6米时面积最大;其次,可以将墙看成一面镜子,这样镜外与镜内的长方形就“围”成了一个大长方形,它的周长是48米,只有当它围成正方形时,镜外长方形的面积才最大。在这里,我们一方面通过列举,让学生对数据进行比较;另一方面通过构造封闭图形,对下面两图进行观察,使学生对“当周长相等时,围成的正方形面积最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三、思维惰性的干扰
小学生学习数学时普遍存在思维惰性。小学生思维惰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沿用一种习惯、常见的方法去解答不同的题目。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学习完梯形面积的计算后一般都会练习如下思考题:已知梯形上底是6,下底是10,高是8,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大部分学生的列式都是:(6+10)×8÷2-10×8÷2,只有少数学生会想到只要用:6×8÷2。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长期沿用阴影部分面积=整体面积-空白部分面积这一思维方法,形成了思维惰性,从而想不到阴影部分是个三角形,只需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就可以求阴影部分面积。
问题对策: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善思、会想。如教学上题时,可在学生思考出第一种方法后加以启发:“有没有不同的方法?”“为什么可以这么做?”让学生转变思维方向,从而寻求出更为简便的方法。平时也要经常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时,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比较,可以通分比较、化成小数比较、画图比较、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找标准比较等。教师只要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就肯定可以克服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呆板性、懒惰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四、解题程式化的干扰
面对概念、法则、公式等所谓的一些“死知识”,我们习以为常地认为只有把它们训练扎实,学生才会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其实不然,过于频繁的训练往往会使解题过于程式化,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了五年级“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一般会练习如下思考题:已知圆内最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求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对这道题进行思考以后,纷纷表示此题好像不好解答,原因就是受常规计算圆面积的影响,已经初步形成要求圆面积就要知道它的半径,所以当无法求出半径的长度时,学生就束手无策了。这样的思维定势严重地束缚了学生思维的扩展。
问题对策:要避免这样的现象,首先要注意别让程式化的解题思路固化学生的思维。教学时,不要过分单纯地训练学生用“要求什么,必须知道什么,什么已知,什么未知,所以我们要先求出什么……”表述解题思路。虽说这样的训练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如果过分强调,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让学生掌握一般的思考过程之外,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遇到问题用常规方法无法解答时,要学会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养成从多方面寻求解法的良好思维习惯,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以上题为例,我们可以先从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先让学生猜测圆的面积与半径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右图:如果以圆的半径为边长画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如何表示?(半径的平方)那么,这个圆的面积大约是这个正方形面积的多少倍呢?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初步发现是3倍多一些的关系,再通过将圆剪拼成长方形得出面积公式,从而发现圆的面积是r2的π倍。如果新授时注意强调了这两者间的联系,那么在教学上题时就可以抓住时机问学生:“不用半径,能不能求出圆的面积?”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打破常规思维程序,从旧思路、旧方法中省悟过来,转移到新的思维中。
总之,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只有在平时的新授和复习教学中注意“活”,强调“变”,注重“新”,避免学生产生消极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会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关于民事伪证制裁难小议
全面看待事物高考满分作文(通用17篇)
医改新形势下的医院预算管理论文
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技术论文
矩阵式项目管理体系中绩效管理方法论文
大数据架构下的文献资源管理应用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的渗透论文
中国农田水利管理的不足与防洪抗旱策略论文
如何看待面试应征者
把公关作为战略看待
猎头谈职场中的末位淘汰生存法则介绍
傣族舞蹈的基本体态
傣族民间舞蹈孔雀舞
浅析体育舞蹈市场的营销模式管理论文
浅谈中国舞蹈表演在戏曲艺术中的借鉴与吸收
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演力的培养思路探析
谈舞蹈创作中的环节问题
幼儿舞蹈教学开展策略论文
体育舞蹈教学问题及对策
中专舞蹈教学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