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学生寒假实践报告范文3000字(第78页)
本文共计14300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7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在高二(3)班,我在听朱老师讲“中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地理,有一位老师她也是来听朱老师讲课的,和我一起坐在课室后面。
朱老师限时讲明本节课的课堂要求,再是根据书本内容挑着重点来进行讲解。他强调“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这是他在讲书本知识的学习理解的时候提出的,前半句话说明了学习地理的方法不只是背诵,更需要的是理解,理解该文字的含义,理解该知识点在地图要素中如何展示。后半句话说明了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他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用挂在墙上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来展示,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形象而具体。
老鼠在南北方各自区域内部的特征和南北方之间的比较间穿插,既侧重各自区域内部的整体性,也侧重了区域之间的差异性。例如,整体讲北方的耕作、农作物、工业矿产,也由黄土地和黑土地的差异,黄土高原和南方地上丘陵的比较。
2月20日 星期三早上 第四节课 高二(11)班 陈老师
这一节课的内容同样是“中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地理,同样的内容在不同老师的讲课方式下表达和传授的形式会有所差异。
在开始的时候老师也是提出了本章节内容掌握的要求和所达到的目标。老师在讲解的时候运用到联想类比,以北方地区水稻种植范围向北拓展来解释南方地区橡胶的种植范围向北拓展,将两个地区联系起来,把两个地区的知识点理解绑在一起,从而强化巩固该知识点。
老师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描述需要有条有理、全方面多角度而且准确。比如在描述气候时需要将“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类似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描述出来。在描述的时候全面地考虑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以及有利和不利的条件,在描述时准确写出该地理名词的专用术语,而不能增加或者减少字数、修改该名词。
2月21日 星期四早上 第三节课 高二(8)班 朱老师
今天早上听了三个老师的课,他们讲课的内容都是“中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地理,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讲课方式,同一个讲课内容以不同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朱老师把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情况整体来讲,并且对比两个地区的差异性。着重讲到环渤海地区的优势条件,以此作为北方地区的典型代表来讲北方地区的整体性发展。南方地区着重讲到南方地区冶金工业的条件以及低山丘陵水土流失的危害。
在课堂上朱老师经常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把复杂的内容进行简化,形成容易记住的总结性文字。例如在讲到南方地上丘陵水土流失的时候,把水土流失的条件总结为“坡度、降水、植被”三大条件,并以控制变量法对三大要素进行举例分析,充分说明三大要素对形成水土流失的必要性。这种理解的方式属于理科性质,证明了“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
2月21日 星期四早上 第四节课 高二(6)班
老师讲“中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地理的模式可以归纳为“区域特征(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区域问题--区域治理”的步骤,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分开来讲两个区域内部的整体性。
老师讲课以PPT为主,将辅导书的知识点归纳到PPT上,再配上相对应的地图,使知识点更加清晰明了。在讲内容的同时用PPT上的地图辅助说明,利用地图要素的简洁概括形象性增强了文字内容的理解。
从老师的讲课内容来看,从自然特征中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工业、交通,最后讲到南方地区的四大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内容更加全面,涵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从根本性的自然要素拓展到社会经济要素,从区域背景、区域发展现状到区域问题及解决措施,知识点内容条理清晰;这些对南方地区的全方位、多角度、有层次的了解有极大的作用。
2月21日 星期四早上 第五节课 高二(4)班 陈老师
陈老师把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知识点统一在一起学习,更加侧重南北方之间的差异性比较。
老师在上课的开始在PPT上提出了5个问题,给同学们一些时间自主学习,最后经提问有同学们解决问题,而老师在一旁分析指导。所提出的5个问题分别是“南北方的分界线、位置、自然要素的异同、农业比较和工业比较”,在让同学们掌握山脉、地形区、河流、湖泊等自然要素的时候,在PPT上给出地图,有同学们分辨地图上的地理要素的名称和含义,以此方式可以更大程度地让学生记住各种各样的地理要素,提高识图读图的能力。此后,老师在讲到工农业时从特征现状、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出发,在这知识点的讲解上三位老师的教学模式的相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