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毕业论文12篇[精品](第15页)
本文共计3120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参考文献:
[1]李黎.住宅建筑中的人性化设计[J].工程技术研究,20xx,(5):128+130.
[2]曹玉龙.超高层住宅设计的技术对应措施研究[D].湖南大学,20xx.
[3]宋广迪.大连地区高层住宅外界面细部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xx.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10
[1]李强.关于既存建筑改造的思考[D].天津大学20xx
[2]杨建江,王春梅,刘叶.国内目前最高建筑高银117大厦的裂缝检测与分析[J].特种结构.20xx(03)
[3]黄杰,吴胜兴,沈德建.不同粗骨料混凝土早期热膨胀系数试验研究[J].结构工程师.20xx(03)
[4]尹健,周士琼.高性能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与劈裂抗拉强度试验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xx(02)
[5]杨明.历史风貌建筑木建筑结构分析及砌块材料研究[D].天津大学20xx
[6]赵永旭.基于武汉某建设公司的.招投标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xx
[7]刘叶.集装箱组合房屋墙板的抗剪及抗风性能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xx
[8]安明矗朱金铨,覃维祖.高性能混凝土的自收缩问题[J].建筑材料学报.20xx(02)
[9]高家训,郑乃明,李光宗.钢筋混凝土初应力及徐变应力的研究分析[J].混凝土及加筋混凝土.1985(05)
[10]朱伯芳.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徐变度与应力松弛系数[J].水利学报.1985(09)
[11]龙炳煌,李书进,孙艳,彭少民.钢筋混凝土结构线差温度应力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9(04)
[12]钱春香,朱晨峰.骨料粒径对混凝土热膨胀性能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xx(01)
[13]郑欣,姚武.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测试方法[J].建筑技术.20xx(04)
[14]田倩,孙伟,缪昌文,刘加平.高性能混凝土自收缩测试方法探讨[J].建筑材料学报.20xx(01)
[15]杨杨,江晨晖,许四法.高性能混凝土早龄期抗拉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xx(01)
[16]杨勇.天津西站主站楼整体迁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xx
[17]杨华全,周世华,董维佳.混凝土抗裂性的分析、评价与研究展望[J].混凝土.20xx(10)
[18]王飞.超声法在大体积复杂钢管混凝土缺陷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xx
[19]贺超.大型LNG储罐桩基沉降和受力分析[D].天津大学20xx
[20]李清海,姚燕,孙蓓,李宗津.集料对水泥基材料热膨胀性能影响的研究[J].混凝土.20xx(06)
[21]姚武,郑欣.配合比参数对混凝土热膨胀系数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01)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11
一、现代城市建筑创作概况
(一)现代城市建筑体现传统建筑理念的问题经验
其实在我国现代建筑创作中,设计者们一直都在追求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成功运用。也有一些成功的建筑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齐康先生设计的福建武夷山庄被评为“当代中国建筑精品”,其设计顺应自然环境,依山就势,兼具闽北特色与江南婉约风格,颇具地方乡土气息,又有浓郁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山水楼阁,建筑与自然的精巧契合成功地形成了浑然一体的建筑格局。但在大多数的现代建筑中,传统建筑的文化理念实质上被忽视,有的只是外在建筑上的直接借用。现代建筑创作要想获得发展,那么就需要设计者真正的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思想理念,而不是当下建筑中的照搬照套和成功模式的反复模仿。
(二)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
1、民族文化精神的摒弃,盲目崇洋媚外: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是民族本身精神的一种体现。当下的建筑设计者们在进行建筑设计创作中,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而是盲目引入西方建筑的特色文化,丢失了我们民族建筑的优势。
2、忽略当地地域文化特色:传统的中国建筑因地域不同各具特色。如北京故宫是皇家园林,气场恢弘,规模庞大;而苏州园林地处江南,其设计也充分展现出江南的婉约灵气,建筑精致颇显秀气灵巧。现代建筑大同小异,因此地域文化特征渐渐弱化,难以从建筑设计中得以体现。
3、传统建筑文化的流失:当今社会,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传统建筑越来越少。全球升温,环境恶化,往昔的建筑年代久远,难免有所毁损。我们在思考运用传统建筑理念的同时,却没有注意到传统建筑的急剧流失。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都是一巨大冲击和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