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建筑学论文 > 正文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12篇[精品](第11页)

本文共计3120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5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建筑退线控制也是保证城市景观营造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城市的主要景观道路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控制建筑退线,否则失去人性尺度的街道界面往往成为割裂城市空间的鸿沟,对城市景观的整体性造成破坏。

  现行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运用误区

  一般而言,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对于城市规划管理起到了规范统一、管理一致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现阶段实际操作中由于存在对相关规定的较多误解,使实际的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偏离了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制订的初衷。

  误区一:盲目尊崇管理技术规定的.退线控制由于管理技术规定为地方性法规,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在很多实际工作中出现盲目按照管理技术规定中的退线要求进行规划编制及管理的现象,殊不知,这恰恰偏离了管理技术规定制订的初衷,导致城市出现千篇一律的街道界面。实际上,管理技术规定在制订退线规定时,考虑到城市建设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必然会选择相对折衷,或者说通用性强的要求。具体项目由于其城市景观、街道界面、建筑功能等情况千差万别,一味地按照管理技术规定确定退线,反而会对城市景观造成破坏。如图1所示,红框范围为某项目的拟开发地块,其周边已形成完整的“街墙”效果,如一味地照搬管理技术规定中的退线要求,则将对已形成的“街墙”效果造成一定的破坏。

  误区二:按建筑高度的比例后退道路红线按建筑高度的比例后退道路红线如上文所述源于美国,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街道采光、通风,避免建筑物对城市街道造成过多的压迫感,以保证日照时间。然而在实际中,这一控制却成为标准规范为我国大部分城市所引用,并逐渐演化为按一定的建筑高度后退道路红线的强制性规定②。这不仅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土地浪费,同时也造成了锯齿形街道界面的出现,与管理技术规定制订的初衷相去甚远。事实上,我国大多数南方城市地处低纬度区域,不同于北美高纬度地区需要较多的阳光照射,需要的不仅仅是阳光,而且还需要一定的遮阳场地,因此是否必须按照建筑高度的比例后退道路红线,值得规划师深入思考,而非简单地对规定照搬使用。

  正确对待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运用

  在我国城市建设的初期,由于经费少、建设时间短等多方面原因,城市规划编制往往无法及时跟上城市建设的进程。在这一时期,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可以保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项目的审批,并可基本满足项目建设的要求。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城市中心城区已进入城市化的中后期,建设速度逐渐放缓。经费及建设时间不再成为城市规划编制滞后的主要因素,各个城市完全有条件针对项目的具体情况,编制规划尤其是城市设计,来取代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千篇一律的控制。这里应特别强调规划的编制应从实际出发,以城市景观为着眼点,确定退线控制,避免仍按照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编制规划的情况出现。

  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对建筑退线的控制是针对各大城市较为普遍的情况,无法预料更多、更复杂的实际建设情况。因此,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对于建筑退线的控制应兼具刚性与弹性:①刚性控制,即在考虑建设项目的一般情况下,因工程施工、市政管线、道路拓宽等因素所必须预留的建筑退线空间。此类控制为最低限度的控制,即一般建设项目的建筑退线需至少大于或等于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要求的建筑退线控制要求。在特定情况下,对于工程技术经过充分论证或采用新技术、新理念的建设项目,允许其在论证后采用较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要求低的建筑退线控制要求。②弹性控制,即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并不对所有类型建设分建筑高度、类型提出具体的建筑退线控制要求,而是让规划管理者进一步编制具体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是城市设计,并对具体项目提出建筑退线的控制要求。其中,对于城市的重要街道,必须编制城市设计或详细规划以指导规划管理控制。在上述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下,一方面城市重要街道景观根据弹性的控制要求,不会因为盲目遵守规划管理技术的规定而被破坏;另一方面,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规划滞后或是建设时间短,城市规划者可根据刚性的控制要求提出具体的退线控制要求,以保证建设项目的推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