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论文[热](第5页)
14 次下载 23 页 38883 字【 字体:大 中 小 】
出具审计报告,并不意味着审计过程的终结,还要进行后续审计。后续审计的目的是确保审计整改建议得到落实,既定的风险及其他内控缺陷得以适当的处理。
四、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面临的困难
(一)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缺乏相关制度支持
现阶段,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在国有企业应用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成熟的理论指导,国家尚未制定风险导向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且无相关规章制度指导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因此,国有企业应用风险导向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具体准则和操作指南。
(二)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企业的风险意识还不是很强,企业从管理层到各级员工,虽然已经建立了初步的风险意识,但基本停留在概念上,还没有落实到工作中。企业风险意识的缺乏或表面化运行,导致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这使企业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缺乏必要的平台。
(三)内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战略眼光,能够将防范风险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之中,并通过对风险控制机型有效性的评价、协同风险管理部门,实现对生产、技改、经营、销售等所有经营环节的全过程监控。但当前内审人员知识结构以财务、审计专业为主,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难以全面理解及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无法提出针对性强的.管理建议,也无法对将要进行的控制过程做出全面的综合评价。
五、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建议
只有内部审计实现了以风险为导向为新的审计模式,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功能尤其是监督和服务功能,这样也会适应企业发展及审计方式变革。针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所面临的困难,本文对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取得核心管理层支持,提高公司风险意识
内审部门要完成审计模式的主动调整,现代内部审计应不局限于监督财务与资产安全,更应对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执行效率进行监督;不局限于发现风险,而是要参与防范风险、分析风险、化解风险;不局限于提出问题,而是要将发现的问题归纳总结,提出有效的管理建议。
审计模式的调整要取得核心管理层的支持,由管理层推动公司整体风险管理意识的提高,为内审部门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打下基础。
(二)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其有效执行
开展流程再造,建立规范的业务流程体系。风险管理部门可针对各个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指导建立风险相应措施,对重点风险进行监控。内部审计部门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可有效利用风险部门的工作成果,并结合自身经验和职业判断,构建适合企业特点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
(三)建设专业型内部审计团队
为适应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的需求,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内部审计队伍。一方面,可以开展业务培训,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行业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通过积极参与内部审计协会等单位组织的培训、参加同行业人员交流,丰富和提高审计人员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对员工实施轮岗交流,使审计人员对企业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审计人员通过参与到企业的业务流程中,可以更快更有效的识别和评估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
(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现有内部审计模式结合使用,逐步实现审计模式的转变
部分企业在开展审计工作中一味追求创新,只采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完全摒弃了账项基础和制度基础内部审计模式。这种做法割裂了不同审计模式之间的联系,可能出现南辕北辙的效果。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中依然会用到账项基础审计中的查账技巧,制度基础审计中的诸多审计方法在风险导向审计中也仍然使用。此外,企业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尚处于摸索阶段,不够成熟,采用单一风险导向模式如果达不到预期审计效果将大大影响审计工作的作用。因此,现阶段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制度导向内部审计结合使用,逐步实现审计模式的转变,待条件成熟时实现审计模式的完全转变,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