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 正文

美育教育论文(第16页)

本文共计4394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一、高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发布不仅对高中美术教学有了更全面的指导,而且把美术教育推进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也使社会重新去认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科协同发展

  德国的著名物理学家H哈肯(HemrannHaken)就协同发展创立了协同学理论,他在协同学理论中提出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运作原理。系统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既相互关联,又有独立运行,只有当关联运动占据系统内部的主导位置时,才能发挥系统运作的最佳效应,促使各子系统间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同样的,现行的高中教育就是一个整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融合了德智体美劳等子系统,而美育也包含了美术教育,它们之间既有独立运行,又有关联运动,只有把德、智、体、美、劳五者之间形成一个关联运动,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最大程度激发素质教育的力量。

  (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美术学科所特有的情感价值,决定了其在陶冶学生情操、涵养、美感及人格方面的优势。可以说,美术是一项情感教育活动。高中学生处于巧一18岁的年龄阶段,这一时期的高中学生正面临生理、心理的巨大变化期,在各种因素的驱动影响作用下,高中学生的情感、情绪日益丰富,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个性;无论是情感、思维,还是个性、自我意识等都逐渐增强。为此,在高中开展美术课程,可以通过美育的渗透教育,把学生的内在情感诱发出来,从而触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积极情感,在情感体验中调整自己的身心,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高中美术教育现状

  (一)教育系统内部对美术美育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高中美术学科教学的长期实践中,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美育教学的作用。整个教育系统内部对美育教学的重要性缺乏时代认识,学校单纯地把美术课当成特长教育,过于重视美术绘画技术的发展,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影响。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绘画教学,把教学重心放在美术技法的培养上,强迫学生对美术进行临摹和模仿创造,在理论知识上,生硬地灌输所谓的重点知识,严重扭曲了高中生学习美术的思维,使得学生缺乏了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情趣,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此过程中也严重被扼杀。

  (二)受诸多因素制约,难以准确把握美术教学的科学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

  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学在于通过美育渗透教育,逐步引导学生端正思想,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能为了追求教学进度,就选用一些违背科学的教学方式。然而,由于受到学校环境条件的禁锢,使得部分美术教师与时代脱轨,自身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无法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在实际教学中,仍旧在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难以准确把握美术教学的科学性,这对美术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美术学科所特有的.美育作用也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三、美术教学与美育结合的有效教育方式

  (一)寓教于美,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美好的事物更能感染和触动学生的情感,进而达到有效的教育目的。在美术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授知识、启发智慧、发展能力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借助优秀的美术作品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价值。然而,由于受到学生文化素养、个人情感以及经历的局限,他们即使对美术作品的作者情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难以深人地把这种情感表述出来。只有从文化视野对作者情感进行挖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学生才能更加深人理解作品的内在世界。以米勒的经典美术作品《拾穗者》为例进行分析,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单纯地知道《拾穗者》是一幅经典的美术作品,理解作者的个人才华。但是,学生在学习以及鉴赏的过程中,过于追求绘画的技巧,而对于画作自身所蕴含的情感,却缺乏了深人层次的感悟和表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时,应立足作品自身的创作基础,在强调绘画技巧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拾穗者》所体现的自然简朴的田园之美,以及作品所传递的一些主题思想,如勤劳节约的美德、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对作品创作背景的清晰阐释,学生在此过程中也能够更深人了解作品内涵,自然地形成文化认同,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激发。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