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建筑学论文 > 正文

绿色建筑论文(精品)(第2页)

本文共计4453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2建筑采光方位设计策略分析

  建筑采光方位是否合理,决定了高层建筑节能效果。因此在方案设计中,设计者应注意以下问题:①确定合理的'采光方位。高层建筑一般应保证南北朝向设计,避免建筑出现东照西晒情况,影响建筑采光。②针对气候条件调整采光方位。我国气候条件较为复杂,因而在设计中需要根据地区气候特点,调节采光方位。如我国南方地区气候较为炎热,阳光照射强烈,应避免夏季光照过强,导致室内温度上升过快,进而造成空调用电量过大的情况。③合理布置高层建筑空间。设计者应合理布置建筑与环境,避免建筑间相互遮挡、反光等问题,影响建筑节能。

  2.3高层建筑制冷、供热节能模式分析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制冷与供热系统设计是节能环保理念实现的重要因素。需要结合建筑使用特点做好制冷与供热系统设计。在实际的系统设计中包括了以下内容:①选择合理的空调系统。空调系统是当前高层建筑制冷与供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节能研究的重要内容。a.分散式空调系统,由于分散式空调能效低且影响建筑立面效果,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很少使用。b.集中式空调系统。集中式空调系统包括了全空气系统、空气-水系统以及制冷剂系统三种模式。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建筑功能需求和后期运营维护等各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集中空调系统。②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技术的采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建筑整体耗能,目前我国冷热电三联供技术所采用的能源系统包括了燃气涡轮机、燃气内燃机以及燃料电池系统等类型,设计者要对建筑系统整体要求进行全面研究,根据建筑负荷情况,合理选择能源系统。为了保障系统运行达到设计效果,应遵守以热(冷)定电的原则。同时燃气内燃机在使用中的节能效果要好于燃气涡轮机。

  2.4建筑材料选择分析

  建筑材料是建筑施工设计方案中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绿色环保理念设计中,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对于能否完成设计方案要求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设计中应秉承以下原则:①采用环保材料。为了实现绿色环保设计理念,应尽可能采用绿色环保建材,如环保涂料、可循环使用的钢材等建筑材料。同时应避免使用不可降解以及有毒有害的材料。②尽量采用本地化建筑材料。绿色建筑理念不仅应存在于建筑使用过程中,还应贯彻在建设整体过程中。设计者在确保建筑质量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本地化建筑材料,以降低因材料运输过程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设计者必须对工程周边地区建筑材料生产情况有所了解,确保设计符合实际情况。③合理采用高性能建筑材料,确保建筑寿命。高层建筑设计中,建筑寿命与质量是体现建筑环保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建筑设计寿命的实现让建设资源得到很好的保障。如设计者采用强度较高的钢材,就是可行的方法。

  2.5水资源再利用系统分析

  水资源保护是当前环保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建筑设计中应落实各项水资源再利用系统,降低水资源消耗。设计者一般会采用以下技术方案:①雨水再利用技术。雨水再利用系统是当前较为常见的水资源再利用技术,雨水经过回收、过滤过程后,可以为建筑绿化、水环境以及景观建设提供水资源。②中水系统的应用。中水是当前水资源再利用中最为常见的技术手段。当前的中水资源利用技术可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建筑内部的中水系统建设。其设计内容包括了废水收集系统、中水处理系统、储存系统以及中水使用系统。第二种是公共中水管线接入系统。即由公共中水管线接入中水,用于建筑中水系统使用。独立的中水系统需要较多的资源投入,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其实用性与节能性低于接入公共管线的中水使用。

  2.6光伏建筑一体化分析

  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是将太阳能光伏发电板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既能产生电能,还承担起建筑外围护结构的功能,实现了建筑的完整性,是太阳能光伏系统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其主要特点如下:①为建筑美学要求提供一种选择。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即能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水侵蚀,同时光伏组件铺设在建筑结构外表面与屋顶、天窗、幕墙等建筑构件融为一体,其多样的形式成为建筑师营造建筑外观的手段。②能满足建筑物的采光要求。光伏发电板由超白玻璃和太阳能电池片构成,调整电池片的排布或采用穿孔硅电池片可实现部分透光。③安装方便,安全性能高。在建筑物的不同部位采用各异的安装方式,用光伏组件取代普通钢化玻璃,结构形式与传统玻璃幕墙相通,能达到建筑物的安全要求。④高效、经济、绿色环保。不需要另占土地,无噪声,能为自身建筑直接提供电力,减少了电力输送能耗,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但光伏建筑一体化目前仍未走入寻常老百姓家庭,这是因为其还存在建筑物造价高、太阳能发电成本高、发电稳定性受天气影响大等缺点,解决发电的波动性以及如何储电等科研技术都有待提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