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商管理 > 正文

班级管理论文15篇[优选](第9页)

本文共计319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1、陷入困境,传统管理方式“高能低效”

  针对某高校20xx-2014级的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75%的学生承认自身的班级荣誉感是缺失的;60%的学生认为入学之初对班级的期望值较高,而目前降低较明显;当被问及与“班级”关联度较高的词时,“班规”、“班委”、“规则”、“被迫参加的班会”、“无感”等词出现频率非常高;78%的学生认为只有在自己犯错误时,才会被辅导员约谈;59%的学生认为辅导员更像是学校的基层法官。该调查数据从侧面反映出,当前高校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工作出现了问题。就“黄金圈法则”三要素而言,同普通企业组织管理者相类似,传统的高校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工作思路是由外向内的指向,即遵循从“做什么”开始,到“怎么做”,再到“为什么做”这样的逻辑顺序。按照这种顺序,高校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工作主体的内涵可做如下说明:班级是一个大学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什么),辅导员通过组织学生在这个班级中参加各种活动,丰富和充实学生的大学生活,让学生体验并认可自己的组织成员身份(怎么做),这些班级活动能带给学生更多的归属感,如同纽带将学生联接在一起(为什么做),从而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大多数高校辅导员按照这样的管理思路在进行班级管理活动。因此,他们在与班级组织建立关系之初便倾向于迅速地形成班委组织以协助他们进行班级管理活动;即刻出台班级管理条例,以便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形成较为正式的约束力;规范地按学校相关要求组织班级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这种管理思路和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方法能够降低组织的不确定性,使管理活动更有条理。但是,在这样的管理框架下,学生会感受到班级的隐形束缚,逐渐改变其参与班级活动的动机,最终使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都受到消极影响。这种传统的管理思维和行动模式的后续表现是学生在入学一段时间之后,开始频繁缺席班级活动,辅导员对学生信息的获得越来越困难,班级管理工作到后期契约感逐渐增强,人情味逐渐减少,辅导员的精力投入和产出出现反向变动关系,班级管理工作陷入困境。

  2、打破传统,以“信念”为抓手助力提升管理效率

  领导者特质理论指出,优秀的管理者应具有一些特定品质。这一理论忽略了管理活动中“共鸣”的重要性。集各种优秀品质于一身的有潜力的管理者,如果在执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没有传递出能引起“共鸣”的理念,其管理效率不会高,管理效果不会好。生物学研究指出,人类大脑的三个主要部分与“黄金圈法则”中的三要素是相互匹配的。大脑皮层负责人类的理性、逻辑思考以及语言功能,对应“是(做)什么”这一最外部的圈层。中间的边脑部分,负责信任与忠诚、行为与决策等情感行为,对应“怎么做”和“为什么做”这两个内部圈层。当按由外向内的“黄金圈”顺序交流信息时,接受者可以先接触到如特征、优点、事实等信息,但大脑的活动特性决定这些信息属于最外圈层的刺激,不足以激发行为。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传统的高校班级管理中,学生能够理解各类规则向其传递的“遵守什么、参与什么”等信息,但他们不一定照做。而如果按由内向外的“黄金圈”顺序传递信息时,这些信息则直接与控制行为的边脑交流,由于边脑控制决策行为而非语言,因此信息接收者可用理性地思考。按照这样的逻辑,如果信息发出者对“为什么做”这一圈层的定义是模糊不清的,则很难赢得信息接受者的支持,进而对其动机作出积极反应。现代商业社会管理活动的目标不仅是将产品或服务卖给需要它们的人,更是希望将产品或服务卖给喜欢他们的人,或者说卖给同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方拥有共同信念的人,消费者买的不是产品,而是信念。现代组织的雇佣目标也不仅仅是雇佣需要一份工作的人,而是希望雇佣同组织有共同信念的人。现代社会各类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是否具有相同的信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管理活动能否顺利开展。高校辅导员的班级管理活动与之类似,现代辅导员更需要做的是在管理活动中将积极的信念传递给学生,让信念引导学生。首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做”,然后通过具体活动的开展(怎么做)来验证信念。这种管理理念能使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活动更轻松更有效,同时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灵感和创新思维。从内向外,由“为什么做”开始,这种方式强调了现代管理活动中信念和精神力量的强大,拥有正向精神力量的学生能够自觉、自主地对学习和生活进行规划,能够主动地与班级形成联系,无须过多硬性的规则约束。真正优秀的班级,班级规定只是辅助,真正将学生联接在一起的是这个班级所代表的精神和信念。在针对某高校的调研中,坚持按自内向外的“黄金圈”要素进行管理的辅导员所在班级,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各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集体荣誉感、班级归属感等同传统班级相比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出现这样的结果并不奇怪,内化了这种管理理念的班级组织是一个能够给学生传递积极信念的组织,在这样的组织中,学生能够冲破规则,大胆探索,最终学会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各种问题并从中获益,这是对“为什么做”最好的诠释;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班级组织需要制定一些原则性的条款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面临的挑战,并且辅导员需要有一个团队(班委会)来传递这些班级理念,学生需要组织聚会,形成思维的碰撞,衍生出相互之间更多的交流机会,这是对“怎么做”的诠释;经历了这些环节磨练的学生才能够真正有所成长,才会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才能尝试申辩地看待问题,才能成为能成为更快适应未来复杂社会的人,这解释了“是什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