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论文【通用15篇】(第19页)
本文共计3607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它为班级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视角。它对于转变传统单一的班级管理模式、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相信,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将会在教育教学中更加绽放光彩。
班级管理论文15
论文摘要:创建学习型班级已成为高校教育管理顺应时代的必然要求,愈来愈受到重视。但高校班级的现状不利于学习型班级建设,如班级管理主要以常规纪律管理为主,学生班级意识淡漠,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将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纳入班级管理中,通过知识管理的方式建设学习型班级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建立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学习型班级。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 高校 学习型班级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知识管理在经济、教育、管理等众多领域中受到关注。随着20世纪90年代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兴起与发展,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之间的关系被广泛探讨。高校在班级建设中也引入了学习型班级的理念,针对高校班级的发展现状,创建学习型班级可以与知识管理结合起来。
1.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班级
1.1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简单地讲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知识管理的概念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对其管理就成为必然。知识管理专家Davenport等人指出[1]:知识管理的目的是组织为了实现自身目标而对组织知识资产的挖掘和发展,所管理的知识既包括显性的、文本的知识,又包括隐性的、主观的知识。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进行认定、共享和创造相联系的全部过程。它需要建立一种系统使知识库的持续和更新得以实现,并且培养和促进知识共享与组织学习。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视知识为资产,并且建立起支持知识创造和共享的组织规范和价值。
由于知识管理的复杂与多元性,不同的学者对于知识管理的概念界定不一。目前国内比较统一的定义是,知识管理是基于特定组织的职能和工作任务的需要,在组织内部促进各个部门和个人创造、掌握、分享和运用知识,从而提升知识的应用价值,进而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管理活动[2]。在高校班级中实施知识管理,就是要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共享,促进学生间的知识交流与合作,提高班级成员的创新及应变能力。
1.2学习型班级。
学习型班级的概念来源于学习型组织,即学习型组织理论在班级中的应用。圣吉认为,在学习型组织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形成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学习[3]。
创建学习型班级是在各种学习型组织建立和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新型班级管理模式,是对以往教学班级结构管理理念及其作用的积极反思和创新[4]。学习型班级是崇尚学习、深蕴文化的班级,是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的班级,是共同学习、情感沟通的班级,是自我改变、共同成长的班级[5]。这一班级的主要特点有[4]:班级成员善于学习、勤于学习、创造性学习;班级成员有共同的愿景;班级有浓厚的学习氛围;班级自主管理;班级成员以团队为中心学习。建设学习型班级,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合作,彼此分享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共同成长与进步,最终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群体。
1.3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班级建设。
通过对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的探讨,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共通之处。知识管理是通过对知识进行管理,以促进组织成员间知识的共享与创造,进而使知识成为资产和价值。学习型组织的目标是营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的氛围,从而提升组织绩效、形成组织核心竞争力。而营造全员学习氛围的最佳手段就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则是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6]
因此,知识管理是建设学习型班级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知识管理开展学习型班级的建设是切实可行的。将知识管理纳入高校班级管理中,通过知识平台的建立和知识的共享,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全体成员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最终构建为学习型班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