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音乐 > 正文

音乐鉴赏论文(第7页)

本文共计3947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2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四、探寻式引导

  我在教学中时常揭示一些普遍认同的`“音乐结论”,让学生探寻这些结论的“来龙去脉”,即“音乐结论”背后的音乐表现内容、表现形式、要素组合、创作思维等。

  案例:《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

  师:听了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的第一乐章,老师深深体会到为什么人们把莫扎特的音乐称之为“含着眼泪的欢笑”,下面请大家仔细聆听乐章的呈示部,一起探寻音乐中的“眼泪与欢笑”。(播放音乐)

  师:你能在音乐中感受到“含着眼泪的欢笑”这种独特的音乐情感吗?“欢笑”如何呈现?“眼泪”何处寻觅?

  ●每当发现学生的探寻出现困难时,我便给予探寻方向的提示。

  ●提示:请在呈示部两个主题旋律中寻找“眼泪”,在乐队配器与音乐的节奏中寻找“欢乐”。

  案例说明:这种探寻式的引导给了学生“音乐方向感”,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音乐作品案例,认识音乐风格的独特性,懂得音乐发展的规律性,在多姿多彩的音乐创造中逐渐提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年轻人喜欢探寻奥秘,这种探寻式引导让学习小组的凝聚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音乐结论”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能运用的机会是比较多的,例如:贝多芬成熟时期的音乐风格——“熊熊燃烧的火焰”;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所展现的悲观主义者的形象等等。

  五、热身式引导

  所谓的“热身式引导”可以理解为大作品或较难理解的音乐作品在鉴赏之前的“投石问路”,它使教学产生“梯度”,课堂效果较好,是实现低难度向高难度跨越的一种教学策略。

  案例: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鉴赏之前让学生在其作品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中预先体验忧伤、沧桑的音乐情感。

  案例说明:《如歌的行板》在音乐的基调上与《悲怆》第四乐章较为接近,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在听这一乐章时曾流下眼泪,并说这一作品使他:“接触到忍受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音乐中的“苦难”也为《悲怆》中“生命的熄灭”之结局埋下了伏笔。《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中流传较为广泛的作品之一,很多同学对此曲有所了解。同时,乐曲ABA的结构清晰,音乐主题形象鲜明,加上旋律非常优美,再以弦乐重奏的形式演奏,较容易打动学生。

  结语:教学引导说到底是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是有效教学的表现形态。它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意识。高中音乐鉴赏的最终目的是审美,审美过程就是音乐探究的过程。如何有效引导学生通过生动活泼地参与、积极自主地思考去探究音乐的美,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探索、创新。^

音乐鉴赏论文(第7页)5

  在音乐鉴赏中,学生的心理会呈现出四种不同的状态。无论这些心理状态是以何种顺序出现,均能够体现出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对大学音乐鉴赏教学的审美及理性相关问题进行探析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音乐鉴赏教学理性认知

  在大学音乐鉴赏中,理性认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主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悟。促使学生充分理解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及内涵。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诞生于极具时代特色及文化的环境之下,音乐作品富有极为浓烈的情感。在学生感悟这些优秀音乐作品时,需注意充分发挥出理性认识,以便更好的理解音乐内涵,对音乐作品更为正确深入的欣赏。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中包含着词曲,歌词与音乐之间相互结合,相互依存,且不可被分割。因此,在音乐鉴赏中,需注意加强对音乐作品词曲的充分考量,实行一个全面化的作品鉴赏。避免出现单纯鉴赏曲目,完全忽略歌词的状况。在一个完整的状态喜爱对音乐进行理性认识,才可帮助实现对音乐形象的完整鉴赏,为审美评价提供助力。器乐作品的鉴赏与声乐相比,其难度较大[1]。因为器乐作品不包含歌词,因此在鉴赏中,只可从音乐题目、时代背景等方面入手,去充分理解歌曲内涵,难度颇高。因此,在器乐作品的鉴赏中,鉴赏者需具备极为丰富的文化基础及专业的知识理论,以便对作品内涵进行精准感知。鉴赏人员对于音乐的鉴赏结论并不等于理性认知,真正的理性认知是指对音乐进行多角度的探究,并有机结合个人情感,充分体会音乐创作者的情感内涵。如果在音乐鉴赏中,能够有机的结合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充分感悟作者的丰富情感,那么则会感悟到歌曲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体会音乐作品的社会意义及激烈情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