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大学学生实习报告锦集(第20页)
本文共计8252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76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ITO导电膜的主要参数有:表面电阻、表面电阻的均匀性、透光率、热稳定性、加热收缩率、加热卷曲等。其中光透过率主要与ITO膜所用的基底材料和ITO膜的表面电阻有关。在基底材料相同的情况下,ITO膜的表面电阻越小,ITO膜层的厚度越大,光透过率相应的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小。
2.3电容式触摸屏
电容式触摸屏构造主要是在玻璃屏幕上镀一层透明的薄膜导体层,再在导体层外加上一块保护玻璃,双玻璃设计能彻底保护导体层及感应器。
当手指触摸在金属层上时,由于人体电场,用户和触摸屏表面形成以一个低电压,对于高频电流来说,电容是直接导体,于是手指从接触点吸走一个很小的电流。这个电流分从触摸屏的四角上的电极中流出,并且流经这四个电极的电流与手指到四角的距离成正比,控制器通过对这四个电流比例的精确计算,得出触摸点的位置。
2.4电阻式触摸屏
电阻式触摸屏附着在显示器的表面,与显示器相配合使用,如果能测量出触摸点在屏幕上的坐标位置,则可根据显示屏上对应坐标点的显示内容或图符获知触摸者的意图。电阻式触摸屏在嵌入式系统中用的较多。
电阻式触摸屏工作的核心为:当在X方向的电极对上施加一确定的电压,而Y方向电极对上不加电压时,在X平行电压场中,触点处的电压值可以在Y(或Y-)电极上反映出来,通过测量Y电极对地的电压大小,便可得知触点的X坐标值。同理,当在Y电极对上加电压,而X电极对上不加电压时,通过测量X电极的电压,便可得知触点的Y坐标。得到(X,Y)就可以得到一个点的坐标值了。
2.5ITO玻璃测试标准
尺寸:
A、测试方法:用直尺和游标卡尺测量待测玻璃原片的长度、宽度、厚度。
B、判定标准:测量结果在供货商所提供的参数范围之内为合格。
面电阻:
A、测试方法:把待测试玻璃整个区域做为测试区域,然后测试区域分成九等份后再用四探针测试仪分别测试各区域的面电阻。
B、判定标准:根据测试结果计算出电阻平均值及电阻资料分散值,结果在要求范围内既是合格。
ITO层温度性能
A、测试方法:把待测玻璃原片在3000C的空气中,加热30分钟,测试其加温前后的同一点面电阻阻值。B、判定标准:ITO导电膜方块电阻值应不大于原方块电阻的300%为合格。
蚀刻性能:
A、测试方法:把待测玻璃原片放入生产线所用的蚀刻液中测试其蚀刻完全的时间。
B、判定标准:蚀刻完全的时间值小于生产工艺所设定时间的一半值为合格。
耐碱性能
A、测试方法:把待测玻璃原片放在600C、浓度为10%氢氧化钠溶液中5分钟后,测试其浸泡前后的同一点面电阻阻值。
B、判定标准:ITO层方块电阻变化值不超过10%为合格。
光电性能与可靠性:
A、测试方法:把待测玻璃与现生产用玻璃按现生产工艺参数,选择一型号制作成成品并测试其光电与可靠性性能;B、判定标准:光电性能与可靠性测试结果与现生产用玻璃结果相当,并在测试产品型号要求范围之内。
3.实习工作内容
我实习在组合车间,作为普通工人在生产线上,只要修补工业生产中的.次品。在ITO玻璃中电容值偏小或者偏大时,适当增加或者减少感应传感器与偏光器间的空气以使ITO玻璃达到适当范围内的电容。组合车间的主要职责是将感应传感器与偏光器用光学粘合剂结合,将感应传感器与偏光器初步结合后,进行热压处理,使感应传感器与偏光器间没有空气进出。
4.注意事项
上班一定要穿工衣,工鞋。工鞋为防静电鞋。
进入工厂一定要吹淋,吹掉工衣表面附着的灰尘,确保厂房无尘或者尽量少尘。
不准乱动厂里的设备和装置。
五、实习收获
实习时间虽然只有三周,但我收获了很多,这些工厂的管理,运作和质量控制都是我在校园里学不到的,马上就面临毕业了,这些实践中收获的东西对我们走向社会是至关重要的。在实习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我们更好的掌握了专业知识,并学会了如何将理论性的知识运用到生活生产中。
在实习单位,工厂里的组长给我们将了产品的原理,和基本操作。让我对知识的运用更加熟练,并锻炼了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老师,工人们还多次强调安全问题,也让我们看到了生产应该思考更多的东西,相比于理论知识。


人文护理教育价值分析论文
手术室护理中人文关怀的应用论文
护理管理中人文关怀与应用论文
会计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策略论文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问题的思考分析论文
浅谈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毕业论文
上市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对股价影响分析论文
会计学校企联合教课形式的价值论文
谈加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措施论文
财务会计在公司的地位和作用
造价工程师作用及地位
造价工程师的作用及地位
仓储管理在物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论文
电影音乐的发展特点及作用地位论文
发展低碳经济中林业的作用及地位论文
简述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论文
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地位及作用
读书的作用优美句子(精选100句)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比较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