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实习报告 > 正文

学生教学实习报告汇总(精选35篇)(第17页)

20 次下载 42 页 74790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一:备课

  在所有教学环节中,备课是最基础的一环节。从确定上课内容,到一份完整教案的确定,当中需要不断地修改修正。

  备听说课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地把各部分连接起来,既不能显得过于唐突,又不能过于拖沓。而有时候,教案的确定于我们新的实习老师而言,是需要灵感和生活经验的。之前对于有效组织听说第三单元课文中散落的单词,语句,对话,一筹莫展。可当我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考虑到当他们来到一个陌生的英语环境点餐时,大概是怎么一个流程,课文各内容之间的组合整装方式便出来了——既然是讲食物讲就餐,那么完全就可以按照整个就餐的流程,从确定吃什么,到哪儿吃,怎么点餐,怎么吃等几个方面入手。而事实证明,这样的一个教学思路下来,学生能明白他们需要做什么能学到什么,并且能看到很实际的效果。

  对于精读课,备课的难度就大得多。因为上的是第一堂导入课,主要任务是介绍尽量详细的背景知识,调动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减少课文理解的难度。

  精读课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关于爱情。这个话题,能用的素材很多,可以从小说,电影,历史等各角度入手。而学生也正处于风华月貌的年龄,对于爱情肯定有过他们的憧憬,或者有过直接的体会,因此也会有话说。可正因为素材太多,素材的选择又成了一个问题。最后,确定下来,从音乐,诗歌,电影三个方面导入,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于爱情的认识和心得。这样下来,整堂课的内容就丰满起来了。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实习的中心环节,也是我收获最大的一个环节。

  通过几次的教学,我最大的成就感是收获了一份自信和坚定。以前总觉得自己是个腼腆内向的人,对于当大学老师这个梦想多少有些怀疑。可当我站到讲台上,面对底下那么多望着你的学生,除去刚开始的几分钟,我竟然一点都不紧张。整堂课可以很自然地收尾,对于时间的把握也还算准,对于自己的表现大体上还是满意的。

  而发现的最大问题,与上课无关。虽然一堂课可以很顺利地上完,学生也会有所配合,可上重复的课程时,我便会失去兴奋感,只想着把课上完就好。特别是当那堂课的学生比较沉闷时,我可能就比他们还沉闷。这可能是性格的因素在起作用。听过王老师的课,觉得她上课很有激情,一直带着灿烂的微笑,一看到她便能直接感受到那种活力。而我,正如王老师说班上学生一样,有点“年轻人都没有年轻的朝气了”。听杜璇上课也是那样,她总是那么富有变现力,手势运用的很自然很大方,脸上也一直洋溢的大大的笑容。我们平日里总是不断地抱怨着哪个老师上课没意思,哪个老师上课死气沉沉弄得我们昏昏欲睡,可当我们自己站到讲台上,也竟然不知不觉成了自己口中所讨厌的老师。在这次的教学实习当中,对于教学的那部分如果是还算满意的话,那在上课是否“有意思”这点上,可能连及格都没有了。

  虽说如此,但发现老师自己的英语基础知识还是很重要。不能因为教的学生是非英语专业,而且大多数是理工科的学生,就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我想即使教的是高中甚至初中的孩子,对于老师本身的底子要求应该还是很高的。如果自己不具备一定的词汇和文化等的知识,就会遇到一定的问题。比如说,在我上精读课的时候,曾遇到有学生在课堂讨论环节向我请教,“情人眼里出西施”怎么翻译。试想如果当时我不知道这一句常用的话语,那么首先在学生心中的权威性就会大大降低,另外也不利于他们学知识。而上课时,也遇到过答不出来或不确定的问题。那时候,心里边特别难过,也暗暗下决心,一定还得加强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巩固不断地的进步,这样以后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好老师,传到授业解惑。

  以前就听老师说过,新老教师的区别之一就在于能否能正确判别重难点,是否能合理分配上课时间。作为一名新老师,在重难点的把握上自然就免不了犯过错误。在第一堂听说课上,听力比重少口语比重过多,导致听力的练习时间不够。而他们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就只是为了过大学四六级考试。过多的口语对于他们来说,一是没有实际的价值,二是跟大纲要求有出入,跟学校的教学要求有出入。这也算是我们犯的错误之一。只顾着看教材备课,而忽略了学校及国家对于学生的整体要求。而在精读课上,由于缺乏对学生的认识,以及过分的“一厢情愿”,在导入部分中花了过多的时间讲解一首英语诗歌《我的爱人是红红的玫瑰》,以至于占用了太多上课的时间,大大减少了他们感兴趣的自由讨论时间。重难点的把握还需要不断地实践才能准备判断,不过对于学生需要及基础的了解短时间内是可以做到的。因此,若有机会当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就得首先通过一系列手段了解学生的基础,弄明白他们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样才能更有效地组织课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