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小学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范文(第4页)
本文共计694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3、教育观察法
观察是发现科学原理的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前进。在观察中有所发现,在发现中寻求促使”学困生”转化的最佳途径。
4、行动研究法
强调研究过程中人的参与性,师生都在研究过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彼此广泛接触交往,达到传输情感互相教育、自我完善的和谐境界。
5、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的实践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感性认识,逐步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最终总结出研究的得失,提炼出新的理论观点。
六、课题实施步骤
本课题采用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方法,在每一研究阶段结束前,运用评价手段检测实验的效果。本课题研究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 XX年3月——XX年8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明确分工。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明确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最终的成果。
3.对参加实验的学生的性格、学习成绩、习惯和家庭背景情况等做调查,并建立档案,为实验后期测试做对比参考。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XX年9月——XX年7月
1.研究“学困生”身上以往的特点,分析造成“学困生”的成因,为研究确定方向。
2.实施课题研究方案,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以课外交流为渠道,用真情和赏识眼光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3.中期总结: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做好总结,检验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调整方案,总结可操作的教学程序。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 XX年7月——XX年8月
1.根据实验目标,对实验结果进行调查、测试、分析,得出结论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为结题做准备。
2.实验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3.制定课题的研究推广计划。
七、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理论类成果
(1)参与研究课题的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并汇集为《“学困生”发展策略的研究汇编》。
(2)撰写《小学数学“学困生”发展策略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报告。
(3)有关专家进行专业鉴定、论证。
2.实践类成果
(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得以提高,两极分化现象有效控制。
(2)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3)用实际案例、报告、论文、经验总结等开展一系列展示、座谈等研究活动,并进行大面积课题延伸、推广活动。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主持人:刘艳 全面负责课题的规划与实施工作。
主要成员:金红娟、史慧娴、杨智霞、周慎锐、庞春慧、李惠敏
负责对课题所需素材的收集及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实践工作。
其他成员:郭荔、张慧、杨漫漫、朱景、胡涵、刘洋、刘子静、丁玲
刘红英、张莉松、赵淑娟、李林胜、朱运发、朱营娟
进行“学困生”的个案研究,为课题实施积累素材。
九、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组的全体成员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都是课题的骨干成员,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课题组研究成员都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还有多人担任学校年级教研组组长的职务,她们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业务能力较强,是本课题研究的主力。此外,她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热情较高,有着丰富的数字化教育的实践经验,近年来撰写的相关论文有多篇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或获奖。课题组成员参与的课题有:原国家教委重点科研项目“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研究(1999年被批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XX年被批准)”、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子课题,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有校园网、教师电子备课室,多媒体阶梯教室等,所在单位图书馆内藏书近20万册,且与数学教学和研究相关的图书种类齐全、数量充足,能够满足本项研究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