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毕业论文通用15篇(第14页)
153 次下载 22 页 38682 字【 字体:大 中 小 】
天灾的发生无可避免,“人祸”的推手却理应斩除。 尽管我国已经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建筑抗震标准,但在现实中对它们的审核还常常流于形式。建筑质量是牵涉每个人的生命安危的大事。规划师、建筑师、政府官员、开发商……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严格把关。我们应如何加强建筑抗震质量监管?如何确保建筑条例的实施?如何推广相关专业培训?以及如何从生产环节杜绝劣质建筑材料的问世?如何杜绝违规工程的出现?我想,面对四川的那次地震将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反思,通过反思将建筑质量管理彻底纳入法制轨道。 建筑毕业论文10
摘要:20xx年濮院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致力于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的特色小镇。在建筑上,它拥有着典型的江南水乡的特点,传统江南民居建筑特征,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快速发展,这个美丽的小镇空间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建筑逐渐偏向于现代建筑的千屋一貌。濮院作为全国文化特色小镇,其传统建筑的特点应该传承与保护,并将产业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元素灵活运用,将濮院建筑建成具有文化代表性,特点鲜明的文化特色小镇。
关键词:濮院;;传统建筑;现代;改造
引言
濮院镇位于桐乡市东部城区,沪杭苏中间节点位置,被人们誉为“鱼米之乡,百花盛地”,拥有中国最大的羊毛衫市场。20xx年濮院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致力于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的特色小镇。在建筑上,它拥有着典型的江南水乡的特点,传统江南民居建筑简洁,淡雅,在水网的基础上临水而建,与现代建筑特点区分明显。其最终目的是将传统濮院建筑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结合其特点的毛衫文化,将其改造为具有文化特点的特色小镇。
一、濮院古建筑到当代建筑变迁及影响
南宋时期,著作郎濮云翔跟随宋高祖南渡,以驸马都尉至临安,后迁居幽湖,遂为濮氏世居地。濮云翔是当时的朝廷官员,身处书香世家,具有传统的老庄,儒家思想,他们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追求一种恬静、淡雅、朴素的建筑方式,将人生与哲学,与自然统一,希望现代与大自然的完美融合。濮院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城,格局未变,水网的基础上临水而建,传统的古建筑临街多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全镇很少找到屋顶上张扬的飞檐翘角,展现出传统的平民文化元素,大多数的房顶都是简单的硬山顶。山墙,门头常采用观音兜等形式。在历史传承方面,濮院建筑传承了江南水乡园林建筑风格,重视空间性,根据不同地点周围景物的变化,采用多种手法,将空间的虚实结合,疏密有致,使整个建筑的层次感立体起来。濮院河道密集多桥,街巷依河延伸,桥梁架横其间,老石桥沿河排列,屋宇傍河而筑,直到现在桥仍常见于这座文化小镇中。(图1)近代,由于受到帝国主义侵略,洋务运动的影响,濮院的江南建筑文化出现萎缩,出现了不少小洋楼;民国发展时期,更是出现了民国建筑文化;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敌人的任意破坏,更是有不少珍贵的古建筑毁于炮火之中。建筑的破坏导致了建造工艺的流失,建筑艺术形态的消亡。商业的发展和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出现,破坏了原本水网密集的城市特点,改变了濮院建筑建造和城市布局。现代以来,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快速发展,这个江南小镇空间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建筑逐渐偏向于现代建筑的千屋一貌,为了濮院城市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发展时期拆除了废弃的江南建筑,扩建了特色的历史街道,填埋了一些河流水道,填水筑路,临水建筑被拆毁,使得这个江南小镇在发展迅速的期间,逐渐缺失了原本江南古镇的味道,逐渐添加了现代建筑的随性、自由、开放亦或是千篇一律的白墙灰瓦,失去了原本的历史沉淀后的建筑风味。80年代初期,保护水乡文化特色的意识在逐渐复苏,其环境较好地保存了下来,小桥、流水、人家,依旧表现了该江南小镇最具代表的特点。
二、濮院传统建筑外观及环境分析
建筑是城市文明的外在表现,是考证城市文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一个传统的江南水乡,其根植于吴越文化的丰厚土壤上,吴越文化深刻影响着这片土地,无论在建筑形式亦或是建筑规模上,这个地方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在建筑装饰方面,追求繁琐精细,屋脊上的飞檐走兽,门墙上的梅兰竹菊,用浮雕或者圆雕的手法表现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生活期望。除此之外,还常见于地面建筑的砖、石、木刻。因为濮氏家族为南宋期间迁居至此,房屋顶上的构建便不像宋以前一般嵌饰珠、玉、贝或缠裹锦绣,多绘制鲤鱼跳龙门等具有吉祥意义的彩画。在色彩方面,濮院传统住宅建筑和其园林建筑大多用深色的漆涂柱,梁等木构件,不加彩画和雕刻,整个色调素雅舒适,与官式建筑的鲜艳色彩和强烈对比形成鲜明的比较,至于一般民居,如穿斗式建筑,通常用于室内空间尺度不大的民居。柱枋常常保留原本木材的颜色,白垩的墙面,让人有简洁明快的感觉。(图3)在环境方面,濮院地区地形主要以丘陵,平原为主,地势低平,坡度平缓,水网交织,湖泊纵横,土地交织在密集的水网之中,水成了小镇居民必不可少的生活要素,使得该地区建筑依水而建,因为地区气候温润,冬暖夏凉,易于作物生长,提供了植物的多样性,因此此地区建筑多有园林。江南地区树木生长迅速,取材较易,建造简便,但木构建筑自身的材料特点导致难以满足大面积,大体量的空间需求,柱子大排列较密。同时因为传统礼制的束缚和古典模数制的应用,使建筑尺度较小,因而形成了具有江南特色的细密性建筑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