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开题报告 > 正文

论《曾国藩家书》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开题报告(第2页)

本文共计683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3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关于《曾国藩家书》教育思想的研究。张艳漾关于曾国藩《家书》中阅读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福建师范大学论文,2014 年),指出从《家书》中的阅读教育思想的视角出发,结合曾国藩的诗文、日记等原始材料,参考相关著作,对曾国藩的阅读教育思想进行系统地整理归纳,探究其阅读教育思 想对当代的启示。卢无忧和蒋明宏关于《曾国藩家书》中的人格教育思想(《兰台世界》,2015年07期),指出了家书中的人格教育思想颇受赞誉,不仅包含传统的道德教育,更有部分智育、美育和劳育的相关记载。江颖颖的谈《曾国藩家书》中子女教育方法的现代启示(《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13期),指出了曾国藩教育子女的方法,学习和借鉴家书内容,就我们当今家庭教育而言仍然具有很重要的启发价值。张雯莉的《曾国藩家书》教育思想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年13期),指出了重视美德教育;强调身体力行;有正确的为学态度和方法;注重因材施教;讲求博雅知识;培养完整个人六方面内容的教育思想对现今教育具有很重要的启发价值。范国强和马艳霞的《曾国藩家书》中的家训思想及其德育意义研究(《南方论刊》2017年01期),深刻挖掘家书思想精华,对于家训有更好继承,对于当代和谐社会的发展有推进作用,对于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都拥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3.对《曾国藩家书》家庭教育的当代意义研究。刘丛《从〈曾国藩家书〉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严俊杰、黄正泉《论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等文章都认为,修身养性是曾国藩家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古语有言:先做人,后做事。“培养人性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必须高度关注人性的发展与完善,这应该是教育始终如一的目标”,如今,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指向“才”,而忽视了“德行”培养,这似乎是有点本末倒置的。杨曼英在《论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渊源探析》中,认为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中的“孝悌”思想在现今仍然是值得推崇和学习的,在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进行孝悌友爱精神的教育,使孝悌友爱美德升华为孩子们的自觉意识。如果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能够做到“入则孝,出则悌”,那么,我们现今社会的很多问题将不复存在。刘昕霞、李巧的文章《曾国藩家庭伦理教育思想要义及其现代启示》认为,曾国藩注重对子女修身养性的教育,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当代教育反思借鉴。我国目前教育带着极大的功利性,孩子读书就是为了有个好的前程,这个前程不是孩子想要的,是家长想要的。在教育过程中,家长着重培养孩子的智力,不注重因材施教,完全剥夺了孩子的自由,对修身进德忽视,这就导致了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者难以自立。

(二)我对该问题的见解

1.国内学者对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大力颂扬,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多数研究的是曾国藩的德育及修身思想,并没有把曾国藩的教育思想放在我国家庭教育的实际中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将从如何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对《曾国藩家书》教育思想进行解读,同时联系当今我国家庭教育的实际,深入挖掘其家庭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为我国的家庭教育提供借鉴与启示。

2.家庭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的性格以及人格形成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是孩子的避风港湾。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我认为研究《曾国藩家书》的教育思想,可以从中借鉴适合我国家庭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为解决我国家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以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更好发展。 主要内容:

前言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三)尚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四)研究方法

一、《曾国藩家书》家庭教育观产生的背景

(一)经济背景

(二)政治背景

(三)文化背景

二、《曾国藩家书》家庭教育思想

(一)立德为本

(二)修身为先

(三)谦谨友善

(四)耕读传家

(五)克勤克俭

(六)明理睦邻

三、《曾国藩家书》中家庭教育观的历史评价 《曾国藩家书》中家庭教育观的历史价值 《曾国藩家书》中家庭教育观的历史局限性 四、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智力教育,轻视道德教育

(二)保证物质的充足,忽视了精神教育

(三)孩子缺乏独立生存能力和责任感

(四)家庭教育的主导者自身发育不够全面

五、《曾国藩家书》家庭教育思想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视立德教育并付诸实践

(二)转变教育目的,树立读书以明理的家教观

(三)加强责任教育,树立良好的亲情观

(四)家庭教育主导者要以身试教、躬行践履

结语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