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专业论文合集15篇(第24页)
本文共计4449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一)基础音乐教育的欠缺
众所周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包括部分专业音乐院校音乐教育系)所招收的学生,其来源主要为普通高中毕业生或部分师范类艺术中专毕业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受到过良好的音乐基础教育,没有或者很少具备一定的基础乐理知识。在我所生活工作的西部回族聚居区此现象尤为突出。由于受当地文化背景的影响较深,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对音乐教育更是无从谈起。他们所受到的基础音乐教育,以及自小到大的生活环境与民族文化背景,决定了这些学生在音乐的视唱和听觉方面能力薄弱,音乐知识欠缺。
(二)扩招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音乐专业的招生由以前的精英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近几年我国教改的新举措,是普及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音乐教育的特殊性,扩招前专业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通常是1对1的进行教学。然而扩招后,许多教师不得不承担起大量的教学任务,从而出现扩招后师资力量的短缺的现象,是导致教学质量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视唱练耳课程的特殊性,它需要一批具有专业能力强,键盘技能好及综合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老师进行教学。而目前,除知名的音乐院校有专门从事视唱练耳教学的教师外,其他大部分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师无论从专业对口,学历层次,学术能力,师资结构等方面离高标准的专业要求相距甚远。如我所任职的音乐院校目前从事视唱练耳教学的教师只有两名,要达到合理的师生比例是远远不够的。
三、对视唱练耳教学的改进措施
前文提到的由于"基础教育的欠缺、师资力量的薄弱"等原因造成的种种现状,不能不令人担忧,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让视唱练耳这门课程真正发挥其作用,使学习音乐的学生,能成为"复合型"的人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基础,树立"分层管理,分流培养"的教学理念
扎实的专业基础对任何一个学习者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视唱练耳这门课程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中老师更应注重对学生基础技能的训练,尤其是对一年级的学生,如多进行模唱、构唱及旋律、节奏的听辨,用乐理知识指导学生对调式、调性、色彩的听辨以达到学生基础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对学习视唱练耳的兴趣。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可采取"分层管理,分流培养"的教学模式, 如对部分学生通过考试达标后,可同意他们提出的"免修"申请;对视唱练耳有一定基础,又对学习具有积极性的同学,采取"选修"制;对少数视听、视唱能力较强,并有意进行更高层次的深造的同学采取"主修"制。例如近两年,在某些知名的音乐学院中举办了视唱练耳的主修音乐会,使视唱练耳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得以提高,并使主修此课程的师生看到了丰硕的学习成果。因此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定期举办类似的视唱练耳主修音乐会,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视唱练耳的积极性。这样一来不仅符合国家教委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而且可以为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相适应的的教育方式,在不增加授课教师负担的情况下有利地整合学生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打造一支较强的专业师资队伍,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
由于扩招,大部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专业技能小课的教师,周课时数由原来10节到现在的30节;专业小课改为小组或大班课。就西部某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由于师资薄弱、学生多、教学设备配套不完善,导致视唱练耳课每个班级上课人数多达七十人左右,同时,由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音准节奏无法保证,致使因材施教难以正常进行, 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这些都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解决扩招后师资不足的问题,关键是建立一支专业对口,学历层次较高,结构合理、业务能力较强、能够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师资队伍。首先,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发挥老、中、青传帮带的作用。其次,学院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选派部分教师去更高水平的音乐院校进行观摩和学习,鼓励青年教师报考在职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提高学历层次;同时,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学院进行讲学。从而使教师团队不断学习新知识、改进教学理念,使师资力量得以加强,以适应和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