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生态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研究(第2页)

本文共计373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生态群体的.共存性

  教育生态链理论指出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生态群体是相互依存的,互为依托的,一方生态群体的变动将会影响另一方生态群体发生改变,两方生态群体表现出一种共生状。生态学家E•奥德姆在形容物种的相互作用时指出:“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最强和最有利的作用方式便是互利共生。”就如学校生态系统中的教师与学生两个生态群体,教师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内容,而教师的价值也是由学生的发展得以体现。教师和学生两个生态群体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学生”,就无所谓“教师”,而没有“教师”,学生又很难发展。

  (三)生态群体的互谅性

  我们生活在世界这个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中,在这庞大的生态系统中有万千的生态群体,他们位于不同的生态位中并且互相共存着。一个生态群体相对于其他环境中的不同生态群都属于“异己者”,而在生态学中,“异己者”并非是敌人,也并非阻碍我们的发展,他身上区别于我们的特质有可能促进我们的发展。学校这样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也是如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这两个生物群体都需要克服个体单纯的“为我”性,需要站在别人的立场去理解和体谅他人,教师应体谅学生,在与学生对话中,了解学生的需求,提给学生经验和精神上的帮助。

  三、生态学视角下师生关系的优化方法

  在学校生态系统中,出现了众多失调现象,各生态因子(教师、学生、教学要素等)都没有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发挥相应的作用,使生态链也出现了单一、脱节和缺失的问题;同时也是由于无法准确把握生态规律而造成了学校生态系统的失衡。因此,根据生态学限制因子、生态位等原理对学校生态系统中的各因子做出相应调整。

  (一)建立和谐的校园生态系统

  学校是教师、学生两大生态群体进行活动和交流的主要空间,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制度等都影响着师生之间的关系。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在。校园文化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组成部分一一师生关系的好坏。首先、校园要有高尚的精神文明。学校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教学思想以及价值观去引导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和进步。其次、学校应具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包括校容校貌、教学设施和生活资料等,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校园内具体文化活动的物质性载体。学校师生员工在校园环境中生活、学习、工作,校园环境对其心理造成一定影响。

  (二)树立知情相融的教师观

  在学校这个生态系统中,教师和学生两大生物群体应是相互依存而共生的,教师的态度、方法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发展,由此教师具有主导性和关键性,应位于生态位的高处。但在大多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多表现的是传授知识的机械性和冰冷性,失去了本应对学生的陶冶性和教育性。教师不应“为教书而教书”,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感情投入其中,不具有感染力,让学生体会不到相应的课堂氛围。建立生态师生关系,应避免这种纯粹工具性知识的传授,应将情感融合到具体的知识中去,使情感和知识相融合而达到合二为一,达到知情相融。在生态师生关系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将“知”、“情”分离,或重“知”而轻“情”。在生态型教学师生关系中,既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情感的交流过程,这样的过程既可以提高知识传递的质量,又可以及加深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以达到生态系统,教师与学生两大生态群体的平衡性、理解性。

  (三)树立理解、自知的学生观

  学生是构成学校这一生态系统的另一大生态群体。作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希望的到老师理解的同时,更应换位思考,先去体谅和理解一下老师。教师在完成沉重的任务和琐碎工作的同时,还要面对发展不均衡的学生,处理众多学生的问题,在这种多重压力之下,老师难免出现疏忽个别学生,此时学生则感觉自己被疏忽甚至伤害的,从而对教师产生不满和误解。这可能源于学生对于教师过高的期望,因此,在生态师生关系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能“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去理解教师。在理解教师的同时,学生也应该自知,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程度,对求知中的目标定位有很重要的意义,学生能正常的估量自身的能力,才能选择和安排适当的学习内容,这一自知有时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完成,在老师的指引下,不断完善自己。生态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它特点是共存、平等和体谅,在教师树立知情相融的教师观同时,学生也应具有理解、自知的学生观,以维持生态师生关系的平衡。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