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哲学毕业论文 > 正文

浅谈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认识(精选9篇)(第12页)

本文共计3152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6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民族声乐的创作讲究练“字”,字是创作者情感的宏观表现,字的“韵味”体现在语句的表达与词句的韵律上,同音不同意的字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有所不同。所以,这就要求创作者在作词的过程中,讲究琢字。正确的“字”,可以很好的表现民族声乐的气势、情景等,因而,具有深厚文字功底的作词者,才会创作出符合声乐旋律的词。中华文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民族声乐中“字”的韵味的体现提供了便利。民族声乐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字”的表现,在进行民族声乐表演时,如果只让听众倾听旋律,不足以传达作者的主旨思想,而“字”的出现,将民族声乐的特点及内涵放大化,将作者的情感通过“字”显示出,让听者在倾听旋律的同时,读取声乐歌曲的文字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听众更好地了解民族声乐的特点,感知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心理变化,更好地表现出民族声乐的“韵味”。

  (二)从民族声乐中“音”的韵味,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指的是民族声乐中的音律,音律是民族声乐创作的基本要素,音律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感染力。在字的基础上,音律的变换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气势,一首民族声乐作品如果只具有一种音律,听众会产生无聊的感觉,放弃对作品的深度欣赏,所以,“音”的韵味体现在音律的变换,时而急促磅礴,时而细腻柔软,同时需要具有一定的歌唱技巧,将字通过不同的时长唱出,体现创作者不同的心理,吸引听众,调动其对于歌曲欣赏的冲动与激情。民族声乐的音律表现在即使声音洪亮高亢,却依旧具有优美的特点。民族声乐的音律技巧以把握气息及共鸣腔体来表现,气息的把握对于“音”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可见气息的调节是音律转换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民族声乐的唱法中用气讲究“深”、“通”、“活”,运用这三个唱法可以将民族声乐唱活,唱动,使民族声乐具有一定的魅力。对于共鸣腔体的把握,可以将民族声乐的音律表现的铿锵有力,活泼明快。在腔体中,最为重要的是扣腔,头腔与胸腔,头腔的共鸣可以使声音浑厚深沉,增强民族声乐的表现力。而口腔与头腔的结合运用可以美化声音,更好的将“字正腔圆”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字”的韵味与“音”的韵味相得益彰,突出民族声乐中“音”的韵味。

  (三)从民族声乐中“情”的韵味,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任何形式文化艺术的创作归根结底是创作者情感的表达,民族声乐的创作也不例外,创作者通过音乐的形式为听众传达自己的思想,所以,思想的投入程度成为听众判定民族声乐作品的一个标准。民族声乐的创作讲究声情并茂,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情感的投入是不可小觑的。一首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可以更好的传达创作者的情感,通过音律的高低变化,为听众展示创作者的心理变化,此外,民族声乐还可以为听众与创作者的交流建立一个无形的平台。在演唱者表演的同时,将“字”、“音”、“情”结合起来,使听众了解创作者的情感所在,突出民族声乐艺术的特点。

  三、总结

  对于”韵味“的追求即是对民族声乐“字”、“音”、“情”韵味的追求,民族声乐具有无限吸引力的原因在于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通过民族声乐的艺术形式,将自身的情感很好的表露出来,通过演唱的方式,与听众之间建立纽带,进行交流,传达作者思想,从而突破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束缚,增强民族声乐艺术的感染力。使我国民族艺术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提升民族声乐艺术的价值。

  浅谈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认识 篇7

  体会放松即是体会手臂重量下沉:学生自然坐在椅子上,双手下垂放在腿上,老师拉起学生的手,带起手臂,学生不需用任何力气,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教师感觉学生的手臂应该是沉甸甸的。然后,教师突然松开手,学生的手臂带着手自然落到腿上,这就是正确的放松状态。如果教师在拉起学生手臂的时候感觉很轻,手放开后学生的手臂还停留在空中,就说明学生还没真正掌握和体会到放松地感觉。这种情况下,可以拿支笔,松手后,笔落在地上,体会物体自然下沉的感觉。多用心体会,很快会掌握的。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会放松、运用放松,放松是走向钢琴演奏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