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电子信息工程 > 正文

电子技术论文汇编15篇(第16页)

93 次下载 20 页 35110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1.3信息通讯系统

  信息通讯系统中,信息显示系统是最为主要的一部分。当前我国的汽车信息显示系统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有电子仪表、车载计算机和车况检测部分构成。车况检测是传统的机械仪表报警功能所改进形成的,并同压力、温度和灯光等传感装置来进行车辆故障的报告。而车载计算机则能为车辆的安全性、燃油经济性等有着重要的帮助。电子仪表是显示基本车辆信息的展示装置,通常车辆的信息都会在展示板上显示出来。

  2汽车电子技术的未来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的进步,汽车电子技术在当前已经进入了人车优化的阶段。也就是说未来社会发展中车辆的驾驶不仅仅为人们提供的是出行方便,同时也会向着更加舒适、集成性等方面发展,使汽车能实现多方面的功能,为车辆驾驶提供便捷。汽车电子技术未来发展中将形成呈现出以下几种趋势:

  2.1传感器技术升级

  汽车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汽车行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3]。而电子技术的发展主要依靠的就是传感器技术的升级。近年来汽车电子技术在多个方面都不断进行升级,当前最为迫切的就是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传感器技术,传感器的种类和数量等方面都将在汽车性能提升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中,传感器体积将更加的小,功能上实现多样化发展,同时能将多种功能集于一体,展现出更加明显的优势。

  2.2执行器

  当前汽车上所使用过的执行器主要有电磁式、电动式和液动式几种不同的形式。电磁式和电动式主要是以电能为主要的动力进行操作的结构,有着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但其输出驱动能力有一定的不足性,这给未来的汽车控制领域带来了一定的限制性。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未来发展中,新的工艺和新的材料产生将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电磁式和电动式将逐渐的取代液动式执行器。同时,在未来的汽车发展中普遍更换42V新型电源系统,输出的能力将得到更加明显的提升,使之整体性能得到良好提升。2.3安全技术未来的汽车电子控制中将更加重视起安全性。首先是雷达技术的应用,将雷达技术应用到安全系统中去,开发避撞系统,这对汽车安全保障将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利用红外线技术来开发相应的安全监测系统,并逐渐开发自适应自动驾驶系统,帮助汽车发展向高科技领域进步。

  3结语

  汽车电子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对汽车的性能改进、安全性提升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汽车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中得以发展,仍然需要重视电子技术的应用和革新,为汽车驾驶提供更多的优质保障,才能更好的促进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大宏,陈似竹,陈虎.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轻型汽车技术,20xx(03):51~55.

  [2]杨忠敏.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J].汽车电器,20xx(04):60~62.

  [3]鹫野翔一,郑芳,刘训勤.汽车电子技术的历史回顾[J].汽车工程,20xx(04):41~48.

电子技术论文13

  1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内容

  1.1电力电子对不同电路的控制

  在电子电路当中,往往是通过采用功率半导体器件来实现工业电能的控制和变换。由此可知电子电路针对的目标是工业电能,最终的目的在于尽可能的减小电能的损耗。电力电子器件在实际的工作中降低电能损耗的主要方法是控制其开关状态。因此,也可将电子电路归为一种功率较大的开关电路,运用其内部信号的微弱变化实现对电能的准确调控。

  1.2电力电子变换器

  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核心也是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变换器完成对电能控制的前提是搭建一个完善的电路拓扑结构,此过程实际上就是电力电子器件集成为单个电路的过程,在集成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器件的特点进行有规律的排列和分类,拓扑的优化环节主要表现在电力电子变换器的设计过程中,要求为不同元件选取更为准确合理的位置,以此达成电能控制的高标准。

  2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2.1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

  对现阶段的直流输电系统进行研究后得知,在该系统当中,输电的过程中采取的是直流电,另外所有的环节均使用交流电。在输电的过程中,交流电首先在经过交流变压器后到达整流器,整流器的作用是将交流电转换为电压较高的直流电,然后该直流电在经过换流站以后达到逆变器,逆变器的作用是将该高电压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最终将电能传输到指定的系统当中。因此可以说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是长距离输电最佳的技术选择,即使该输电系统发生问题,也不会对电网造成过大的影响。在智能电网中使用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不仅可以满足智能电网对电能运输的高要求,还可有效的控制电能在运输中的损耗。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