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建筑学论文 > 正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合集13篇)(第11页)

本文共计3847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3 生态意识在古代建筑中的运用

  风水学说中的生态意识,不仅是在“理想环境”上体现,先祖们在城市,村庄,建筑活动中不断的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践行着这种观念。

  中国古代的建筑格局都是在顺应自然环境,但因地理区位因素,很难达到理想环境,必须通过人工技术手段,对于不理想的地形也常通过开沟、挖塘、垒坝,比如园林中水池通过凿井,养水生动植物等,来抵挡水质的恶化。还有一些建筑因区位因素不同,不能实现以子午线为基准,坐北朝南的风水准则,于是产生了一些偏转角,但是这些偏转角大都在南偏西30度,南偏东30度之间,各地的偏转范围都与当地最佳朝向范围吻合。这样的偏转,使得建筑与天时相互协调,一方面顺应地形,一方面顺应良好方位,布局非常合理。

  “风水林”一般分布在村庄四周的溪流入水口或房屋后山处,或河边湖边,其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减轻旱涝和风灾,调节小气候,同时能有效强化盆地的围合效应。这些建筑设计手段的运用都是风水学说中生态意识的典型体现。

  4 风水学说生态意识在当今的构想

  中国古代的风水学说虽然是基于古代先贤的经验积累形成的学说,并没有各种科学数据做理论依托。风水学说从根本上是基于生态目的选择出的一种最佳的适宜人居住的空间。这种宜居空间是一种最生态的生活环境,其顺应天时、地利、最大限度最优方式的利用了自然能源。此种方式放在今日,可能并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社会的经济基础也不再是农业,但风水学中的生态意识仍然值得借鉴和学习。在当今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中,生态意识可以指导设计师进行生态设计。从大的方面讲,顺应天时地利,充分利用当地气候与地形土壤等,以做出最优选择;同时利用新兴科学技术手段实现现代生态,例如:清洁能源发电、地热泵技术等。利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等手段使建筑达到最优生态空间。

  5 结语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是中国今后发展不可避免、亟待解决的问题。风水学说是经过中国几千年历史沉淀的智慧结晶,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和所推崇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都值得学习。以敬畏的心去尊重自然,人类才能生存的更久远,以怜悯的心去体会自然,人类才能被自然所接纳,以感恩的心去保护自然,人类才不会被自然所剔除,最终走向毁灭。

建筑风水学论文8

  近年来,昆明市呈贡新区被外媒称为“鬼城”,不能说与呈贡新区的点式塔楼如土堆鸡枞般大面积破土而出无关。这不仅破坏了昆明的城市容貌,更破坏了昆明的居住环境,让那些希望参与昆明建设的投资商、建设者望而却步。众所周知,这些点式塔楼一旦建成,尽管浑身是毛病,也不能把它扒了重建。这种不适宜人居的点式塔楼的建造已造成了对建筑材料、土地资源、劳动力极大的浪费。我们应该尽快摆脱这种只向钱看的错误的建设理念,让昆明的城市建设回到弘扬中国文化,继承中华传统的健康道路上来。

  一、建筑风水学

  中国的建筑风水学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中的一只璀璨的奇葩,在中国建筑史乃至世界建筑史上享有盛名,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智慧和文化艺术的科学总结和结晶。

  在它指引下中华民族建造了无数壮丽辉煌举世闻名的宫殿庙宇、玲珑精致巧夺天工的园林和吸天地之精华蕴大自然之灵气的民居,护佑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息繁衍兴旺发达,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风水一词,来自八卦。八卦认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有八大生态环境因素,即天(乾)、地(坤)、山(艮)、泽(兑)、风(巽)、雷(震)、水(坎)、火(离),风水来自巽卦和坎卦,中国古人认为,风和水对于人类来讲最亲密,最重要,变化也最大。研究风水,就是要建立一个藏风抱水聚气的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在这天人合一的环境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互补、人丁兴旺、富贵常在、光宗耀祖。由周易引出的风水学,既是一门大学问,又是一门大艺术,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讲求人怎么才能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

  建筑风水学是风水学在建筑上的具体应用,是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灵魂。随着时代发展,建筑风水学由古代的朴素理论,演化为今天的融汇中外、现代与传统结合、内涵丰富、富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理论。如今,西方国家的建筑界,在盛赞中国建筑风水学的同时,努力研究它的合理内涵,大力吸取其精华,融于他们的建筑中。可悲的是,我们今天的建筑规划设计把老祖宗五千年的生存智慧抛在一边,把西方都在积极学习运用的中国建筑风水学,扔在了脑后。我们呼吁:人们要深刻的反思,一个优秀的民族,必须是热爱自己的历史、热爱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无视自己的优良传统,蔑视自己的历史文化的,叫做历史虚无主义。人世间的千秋功罪总是要被历史来评说的,历史虚无主义者无疑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