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 正文

浅谈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精选10篇)(第18页)

本文共计3229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8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早在十五六年前, 几乎村村都有秧歌队, 节庆时邻近几个村庄的秧歌队会相约“斗舞”, 相互切磋学习, 秧歌的表演形式保存较为完整。作为一种民间的艺术, 并没有固定的教材或是史书记载, 只是人们一代代地传承下来的, 多数以村为单位, 组建秧歌队, 以老带新进行传授指导。但近十年间各村秧歌队相继解散, 营盘村的秧歌队也在解散与再成立、再解散的曲曲折折中摇摆, 已看不到当年的辉煌, 老艺人们年事已高, 年轻人少有学习秧歌, 人数规模越来越小, 节目也越来越简单化, 而在今年再次成立的秧歌队中, 执事缺失, 舞队中已不见曾经的花鼓、霸王鞭和高跷等项目。

  3.2、 营盘村广场舞的发展

  五六年前, 营盘村的广场舞开始兴起, 晚饭后在村委大院开灯, 由两三个文艺爱好者网上学习领舞, 村民自愿跟在后面跳, 其主要参与人群为35~70岁女性。与城市中广场舞扰民等众多负面新闻相比, 村民对广场舞持有积极态度, 每当村委大院大灯开启, 音乐响起, 吃完饭的村民喜欢聚集到村委大院门口跳舞, 看热闹, 聊天或到对面的文化广场锻炼。

  3.3、 大秧歌与广场舞的异同

  大秧歌与广场舞作为营盘村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具有锻炼身体、丰富村民文化生活、观赏等特征。但从时间上来看, 大秧歌主要集中在节庆前后, 而广场舞在日常的晚饭后;从参与人群来看, 二者参与人群有重合, 但大秧歌中有男性老年人 (村中的老艺人) 参与, 而广场舞参与者都为女性, 且有较为年轻的群体参与;从排练目的来看, 大秧歌的排练以节庆的庆祝、表演为目的, 广场舞是为了锻炼身体;从表演形式来看, 大秧歌带有传统的农耕、祭祀等色彩, 广场舞注重动作优美、整齐、欢乐、健康;从妆容上看, 大秧歌锣、鼓、钹、镲等道具众多且不可或缺, 表演人员戴红花、涂红腮, 广场舞仅需一个音响, 道具简单, 且无须特定妆容。

  3.4、 大秧歌衰落与广场舞兴起的原因

  (1) 人口变化。当地农民从以农业为生的世代定居状态, 发展成了外出求学、务工的迁移变动状态。多数年轻人不在村中, 老艺人们一代代老去, 传统的大秧歌, 无法以老带新地代代传承。村中的广场舞是从网上学习, 是中青年人带领老年人锻炼。

  (2) 技术改变。科学技术的进步, 农业机械化广泛使用, 大大缩短了农忙时间, 农民不再仅仅指望春节农闲时的娱乐与喧闹, 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锻炼身体、追求享受生活。

  (3) 文化传播。在农村老一辈中, 识字的人很少, 随着社会的变迁, 大多数中老年村民接受了学校教育, 自身文化知识的增长, 有利于对新事物的接受。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电视、网络的普及为村民提供了增长见识的挈机, 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也使之可以与时俱进, 广场舞的风靡, 令村民纷纷效仿。

  (4) 思想观念与主观努力。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最简单的说法是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替代。烟台作为国家首批对外开放港口城市, 许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投资进驻到烟台的县城和乡镇, 部分农村人因此转变为工人或农闲时在周边乡镇打工, 他们以农为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观念和思想也逐步在变化。节庆时, 农民不再拘泥于表演秧歌;生活方式更愿意效仿城市, 希望摒弃“乡土”气息, 向往时尚、简洁的生活, 因此更容易摒弃传统的大秧歌, 接受“外来的”广场舞;对传统农耕文化中祭祖、祭神、祈求风调雨顺的仪式不再感兴趣, 更加相信自己, 注重身体锻炼。

  4、 结论

  无论是大秧歌还是广场舞都是丰富村民娱乐生活、锻炼身体的重要体育文化活动。大秧歌是村民丰收、节庆时表达喜庆、欢乐和希冀的草根艺术, 是农村祭祀、祈福、娱乐的需求, 也是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 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并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

  从节庆时的大秧歌到日常的广场舞, 营盘村民丰富业余生活、增强身体锻炼的意识在不断增强, 除此之外, 健身器材的频繁使用, 散步、羽毛球、乒乓球等多种形式的锻炼, 全民健身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小林, 白晋湘。国内外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研究述评中国体育科技[J].中国体育科技, 2009, 45 (6) :97-10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