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正确理解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现实意义(第2页)
本文共计255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又如,恩格斯在1882年9月12日致考茨基的信中写道:“只要欧洲和北美一实行改造,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做出极好的榜样,使各个半文明国家自动地跟着我们走,单是经济上的需要就会促成这一点。至于这些国家要经过哪些社会和发展阶段才能同样达到社会主义的组织,我认为我们今天只能作一些相当空泛的假设。”
再如,他于1894年指出:“当西欧人民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和生产资料转为公有之后,那些刚刚踏上资本主义生产道路而仍然保全了氏族制度或氏族制度残余的国家,可以利用这些公社所有制的残余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民风尚作为强大的手段来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并可以避免我们在西欧开辟道路时所不得不经历的大部分苦难和斗争。”“这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
我认为应当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来认识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因为,根据唯物辩证法,落后国家首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可能的。按我的理解,马克思晚年事实上改变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多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的观点,已经提出了作为落后国家的俄国有可能首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因此,“一国胜利论”的创立者应该是马克思,而不是列宁。
根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设想,我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很快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同时应当注意到,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在我国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取决于马克思在上述设想中提出的两个条件在我国的具备程度。从总体上说,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仍比较落后。具体从第一个条件(公有制基础)来看,我们必须巩固和完善公有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第二个条件(吸收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肯定的成就,为社会主义提供先进的物质条件)来看,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进一步对外开放中努力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文明成果”,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正确理解马克思在《(政治批判)序言》中的这一段重要论述,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