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音乐史看中国音乐教育新趋势论文(精选8篇)(第4页)
本文共计2283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三、对未来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展望
世界上任何一种音乐文化的主体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开放,交流,融合,这是人类音乐文化发展的本来面目。反观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不足,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的精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自上而下地深入进行音乐教育改革,以更快地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培养出更多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音乐教育,关键是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对于中西方音乐教育的未来,有以下几点可能会影响下一代的音乐素养:
( 1) 对旋律、节奏、和声和乐器学的新型式的实验,反映出新的能源形式和各种新的机械发明对现在和未来生活的有利影响。
( 2) 对音乐的民族性格的更大强调,伴随着更广阔的国际听众,导致所有国家的人民之间更深刻地相互了解。
( 3) 音乐教育的普及,协助那些在音乐上有天赋才能的人们达到最高的发展。
结论
爵士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成为变革时间与周期阶段最短的音乐题材之一。爵士乐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它从不把自己的音乐风格全部禁锢在同一个框框里,完全随心情而定,而是允许人民根据自己欣赏要求的变化而随意演唱演绎,因为音乐是没有界限的。爵士乐依靠这种特有的、随意性较强的特性,以惊人的速度成为风靡全球的世界性音乐。凭借顽固坚韧的生命力在各地生存并发展,得益于全世界各地爵士乐创作者的努力,它的演唱技巧日趋成熟,其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与本民族融合的音乐风格,以固有顽强的新鲜的生命力,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音乐创作者们在努力保留中国现代音乐固有的中国传统的文化特性与文化身份的同时,也正在致力于将民族音乐与世界性的爵士音乐相融合的研究和贡献创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爵士乐,使两者彼此取长补短,互为师长,并带动中国音乐走出国门,希望早日出现爵士中国乐的博大境界。音乐无国界,中国需要爵士乐,中国音乐需要激情和生命的活力。
从西方音乐史看中国音乐教育新趋势论文 篇3
一、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发展的状况
(一)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与其在当下的遭遇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极其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资源。中国可考的音乐史有8000多年,中国传统音乐之广博和多样化,是世界上少有的。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戏曲剧种有394个,曲艺种类有400余个,民族民间器乐有600多种,其曲目多达近万首;中国的民歌更是浩如烟海,据不完全统计,约有45000多首。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近年来文化生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强大的商业运作为后盾的流行音乐以及其它种种因素对民族音乐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给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带来了阻力。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正在不断地消失,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二)庞大的音乐教育体系与其在传承民族音乐方面的乏力
中国有全世界最庞大的教育体系,有近20万名音乐教师为2亿多大、中、小学生提供音乐教育,并由388所各类高等音乐教育机构培养着各类音乐教师。这些学校的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在体现文化多样性方面却不尽人意。根据实际调查,许多学生不熟悉、不了解自己的民族音乐,不喜欢传统的民族音乐,却热衷于西方的流行音乐。
二、形成我国音乐教育现状的原因
(一)历史的原因
回顾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历史渊源,我们可以看到一条从20世纪以来史称“西乐东进”的发展脉络:最初在“学堂乐歌”中传唱的曲调,大多是来自日本和欧美的歌曲;20年代以后则是接受了德奥音乐的教育模式和音乐基础理论,传统音乐文化作为封建专制的一部分受到批判;50年代借鉴苏联的专业音乐教育模式;80年代引进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和港台及欧美的流行音乐,也就是说,“欧洲中心论”占据主导地位,是近代以来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由于受到西方音乐的冲击和影响,其民族音乐文化观念未能在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实际教材中得到基础性和系统性的体现,在学校教育中推行民族音乐传承并非易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