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数学教学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886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保留数学教学情境的原味——"数学味"
特级教师徐斌说过:"生活化情境应当是有选择的,就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应当避免虚幻和幼稚化倾向。"可见,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简而言之,"数学味"情境应该具备"知识性"和"思考性".
1.有"知识性"
知识性是数学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顾汝佐先生曾指出:"情境设计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要服务数学教学的目标,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要凸现数学知识的本质。反之则形式化、表面化,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如,有位年轻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热闹的游乐园主题图,并化静为动,做成了动画效果,问看见了什么。学生果真被眼前感兴趣的游乐项目深深吸引了,看到了旋转木马、过山车、小火车等等,他们七嘴八舌,却离题万里。有的学生开始诉说起他的游玩经历,有的.学生甚至争执起来……顿时课堂气氛被这"热闹"情境给激活了。就这样,这位年轻教师光情境导入和课堂纪律整顿整整花了近15分钟。这位教师在"精心设计"的情境中增加了许多非知识性的数学信息,结果适得其反,未能突出数学学习的主题,致使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纠缠,反而冲淡了"数学味".
2.有"思考性"
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十讲》一书说:"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让学生‘触景生思’,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性。如果我们创设的问题情境没有思考价值,只停留在情境的表面,必定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背离创设情境的初衷。
例如,我在"锐角和钝角"教学中,学生学习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后,教师可设计找生活中的角的问题情境:先出示红领巾实物,引导学生发现在红领巾上找到了几个角?分别是什么角?然后出示五角星实物,提问学生你找到了几个角?嘴快的学生马上说:"五个角,都是锐角!"这时,教师适时引导提出疑惑:"除了这五个角外,没其他的角了吗?"面对教师的"逼问",学生找到了另外五个钝角,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最后出示钟面实物,先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并判断11点、3点、3点半是什么角?其中3点半这一提问就已经再次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学生的答案不一,有说直角的,有说锐角的。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反问学生:"我们可以请谁来帮忙判断3点半到底是什么角?"在良好的问题情境下学生寻求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利用三角板证明,并最终经教师引导发现:如果在我们用眼睛看不出这个角到底是直角、锐角或钝角时,可以利用三角板帮忙。最后教师将钟面拿走,脱离实物说出时间让学生通过头脑想象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成了什么样的角再进行判断。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在无形当中建立了三种角的模型,加深了对三种角的认识,而且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适时的发展,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三、有效融合"数学味"与"生活味"
乔纳森说过:"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生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c来解释、说明、建构自己的科学知识。"这句话指出了情境创设时"生活味"和"数学味"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关系。而郑毓信教授更直接指出:"我们所追求的不应是由‘学校数学’向‘日常数学’的简单‘回归’,而应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强调要把"数学味"和"生活味"有效地融合。因此,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为了有利于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我们必须为他们构建生活原型。例如,我在二年级"找规律"这节课中,课前预设绝大多数学生说不出地板上砖块排列的规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寻找出地板上砖块排列的规律,教师在导入时先让学生观看"大课间活动时四个学生轮流投篮球"的视频,并说说四个学生轮流投篮球是怎么轮流投法的。这样的情境创设,就为学生沟通"数学—生活"搭建了桥梁,抽象的数学知识找到了具体的生活原型作依托,学生对于地板上砖块排列的规律就更形象、更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