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论文(精选14篇)(第9页)
本文共计3006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不难看出,计算又是所有数学活动的基石,离开了计算,数学活动便成了空穴来风,无本之木。《小学数学新课标》中规定“要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在教学要求中也强调“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
从量上看,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占有较大的比重。从低年级20以内整数加减法、乘法口诀、口诀试商,到中年级的两位数整数乘除法,再到高年级小数、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纯粹的计算教学贯穿了整个小学数学教材。另外,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三大领域,都与计算密不可分。从质上看,计算在训练学生缜密的思维、严谨的态度、快速的反应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过高估计学生,认为这是“死知识”,一点就会,对学生出现的计算错误草率的定性为学生的粗心,这其实是在为教师自身推卸责任,同时麻痹了学生,使他们对计算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屡说无效”,计算错误多的学生始终是错误多,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那么,如何实现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即让学生计算又快又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有相当多的教师认为计算教学枯燥乏味,很少有教师在公开课、竞赛课上讲授计算内容。其实,计算教学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这样才能达到算得准、算得快的效果。细细分析教材,你会发现,凡是计算教学,它的呈现都是通过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我们要善于把握教材,让学生走进生活,激发计算的欲望。
训练形式多样性,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开火车”、“夺红旗”“小组竞赛”是最常用的训练形式,另外,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听算、视算、自编计算题等,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在计算式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某些知识不理解,学生在计算时意识不到是错误的。另一种是基本口算不熟练,造成计算失误。这两种错误都是在学生当中存在的,不从计算方法和口算方面进行纠正,错误就很难更正。另一种错误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例如抄错、看错题目,计算过程不符合要求,没有验算的习惯等等。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平常练习要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学生认真、细致的习惯是平时养成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严格要求学生。在学生做题时提醒他们要认真仔细,看清题目所表达的题意,看清题目中所提供的数据,根据题目的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并正确的列出式子进行计算,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在解题时的准确性。在书写格式方面,也同样要求学生们一丝不苟、工工整整地完成,并且按照教师提出的格式要求进行答题。
(2)培养学生审题分析的习惯。
计算题的计算数据和运算符号学生们经常容易看错,也容易忽视对题目的周密观察和认真分析,盲目的进行计算,就容易使计算繁难,影响正确率。解计算题也要和解应用题一样,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审题训练。我对我的学生提出“先看、再想、后计算”的程序,教学生对题目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分析。
(3)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验算习惯的养成能够有效的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即使学生具备了比较强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也依然要靠验算来确保计算正确。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有自觉检查作业、独立验算的好习惯,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口算、笔算、估算、简算齐头并进
口算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每个学生都应具备较强的口算能力。掌握口算的算理、算法是口算能力培养的前提。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表内乘法和除法。他是其他一切运算的基础。在一年级教学中,有些学生还常常用掰手指的方法来进行计算,不仅计算速度慢,而且对今后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有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