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论文(精选14篇)(第5页)

本文共计3006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实施有效提问,增强师生互动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有效提问,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教《圆的认识》时,教师先播放了一段“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片,在一片鲜绿的草地上,老虎,狮子,河马,牛这四种动物,分别骑着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这四类车轮在草地上等待着,比赛前,教师可以让学生猜,哪只动物跑的最快?为什么?比赛开始,学生们都兴致勃勃的看着,只见笨重的河马骑着车一路遥遥领先,而其他动物无论怎么卖力,始终落在了后面。画面上河马最先跑到终点,而且河马露出的微笑也让学生们感到了有趣。此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们,为什么河马是最快的?这说明了什么?而别的动物为什么被颠的摇摇晃晃,河马却骑得又快又稳呢?通过这样层层设问,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极大激发,通过思考,学生也对“圆”有了认识,掌握了圆的特性和相关知识点。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教师实施有效的提问,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3、有效调控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加强和学生间的合作交流。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是较难把握的,倘若教师在讲台上等着学生完成合作,既不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浪费了教学时间。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倾听学生的心声,注重对相关信息的反馈:由于许多课堂教学资源,都是动态生成的,而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是动态教学资源生成的重要阶段,学生在合作的时候,会自然的流露自己的思想观点。因此,教师要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并注重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反馈,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

  2、指导学生完成相关数学知识的操作:例如,在余数除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拿出13根火柴棒,每3根分为一组,问学生可以分为几组?还剩下几根?教师还可以让小组组长为每个成员发一张圆圈图,图上是数量不同的小圆圈,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并讨论发现了什么。通过具体操作,学生明白了在进行余数除法运算时,余数都比除数要小。通过相关操作,学生了解了余数除法的运算问题,同时通过分析和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这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4、结束语

  小学数学,是学生初入接触数学的学习阶段,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的创设教学情境,实施有效的课堂互动,有效的调控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合作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论文 篇5

  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广大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和要求。所谓有效性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了真正的知识与发展,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师一直关心的问题,下面我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了相关阐述。

  一、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要合理和科学,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来制定,突出重点,把握难点,以新课程改革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为指导思想,将教学目标做精、做细。 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将学生放到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价值功能。同时,教师要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将数学教材、学生情况、教学理念等进行详细了解和分析,进而统筹安排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的知识点,并进行梳理和归纳,找出课堂上值得探究的问题,制定数学学习总目标和单元学习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掌握、理解、应用、评价的具体教学目标。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新形势下,广大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探究和获取每一个知识点,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倡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引起研究的环境,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引导他们积极思维,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多给学生研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信心。另外,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指导不同的学习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只要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把事情做好。其实在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希望成为一个探索者去研究事物,学生也是如此,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同样有这种强烈的需求。因此,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要把学生引进研究性学习中,满足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进而使他们都能产生更强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课堂氛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