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关于教育论文(合集15篇)(第13页)

155 次下载 23 页 42369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参考文献:

  [1]刘剑虹.具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2]蒋跃.绘画形式语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xx.

  [3]布伦丹普伦维勒著.20世纪现实主义绘画[M].应沂,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xx.

关于教育论文8

  摘要:产业社会的形成是在文明发展多元后并集体综合地展现出的一场人类社会的革新。在西方现代美术教育中,产生了将产品的审美性与现代功能性应用相结合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新的文化形式应运而生,在美术运动中,由于社会形态的剧烈变化,传统的审美方式在大产业的快节奏发展中被逐步改变,此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发展趋势带来全新的艺术审美,以艺术的形式美来反叛学院艺术的严肃的古典思潮。

  关键词:产业;美学;现代艺术;艺术教育

  产业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标志之一,它的文化蕴含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于产业文化的梳理与保护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的日心说重塑了人们对自然规律与人本质的定位,注重客观与科学的自然本质追寻,开始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第一次产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英格兰中部地区首先完成资本主义产业化的最初萌芽,以从工场手产业向机器大产业转换为标志。科技的进步使得大机械生产规模化,从而取代传统手产业作坊的小规模生产活动,机械生产代表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发生了“产业革命”后,在大产业的时代背景下,产业文化衍生成为文明进步的组成因素,其中艺术也通过产业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全新的艺术载体形式。产业革命的标志为瓦特对蒸汽机进行了全新的改进,此后众多的科技进步推动着机械生产的步伐,这场重大的生产方式革命性转变迅速席卷欧洲大陆,并在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第二次产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电气时代,以美国的大量生产的技术革新与德国的科技领先为主导。第三次产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后半期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产业革命的爆发至使产业体制与产业社会的产生,产业文明也随之应运而生。产业社会的形成是在文明发展多元后并集体综合地展现出的一场人类社会的革新,对待科学发展的理性逻辑思维成为这场革命的源泉。产业革命由资本主义经济客观发展所带来,它的发展代表着产业体制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在1870年左右,新的艺术价值取向开始在欧洲蔓延,艺术家的创作开始与哲学、科学、民族、社会等因素相结合,拓展出艺术的形式语言性、表现性、装饰性等语言探索。艺术家个体的精英化精神,取代了美术创作的群体化标准,个性语言成为艺术表达的宗旨。产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带来大产业的全新生产模式,它取代了手产业时代以劳动力为基础的生产模式。生产模式的全新确立,产生了在产业流程中出现的具体分工,产品的生产与设计出现了与传统手产业制造工匠完成制造与设计模式的区分。在社会分工上,设计成为单独领域从生产过程中脱离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大产业的生产方式与传统的艺术观念出现矛盾,此时艺术设计出现依赖产业的机械生产,而并不关心产品的艺术性与普通人的关系的问题,产业生产流程化带来产品质量的粗陋,产业技术开发人员与工厂雇主只关心产业产品的营销与技术和材料的更新,对产品的艺术性与实用性持不屑态度。

  一、亨利伯格森的哲学理论与现代艺术

  产业发展与科学进步带来人们生活和思想的转变,思想观念开始追求全新的艺术形态,努力寻找着全新的思维拓展领域,发掘着主题的深刻性,生活的瞬息万变成为创作观察的切入点,其观念的产生依附于产业发展后社会出现的现象。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的哲学观点对现代派艺术影响巨大,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思想。伯格森对人的思维中理性成分持批判态度,他主张艺术创作要避免理性将事物的真实性所带来的静止。他提倡运用人的直觉,因为直觉会持续推动事物变化的量,并延续事物的运动。事物的存在是发展的,在发展中保持运动的方式,也是事物相互作用中延续的过程。伯格森认为人类思维与生存意识的解放可以通过艺术的方式进行,它可以触发人类在既定社会标准中释放和投入对生命本质的需求。在艺术形式中,无论是一幅绘画、一件雕塑、或是一首乐曲,其作品功能会让人产生联想与思维的跳跃,艺术成为精神载体的途径来自作品在欣赏者中产生的共鸣,作品的来源出自作者的思想浓缩与对物质事物的提炼,在这里,伯格森的艺术主张为“精神物质主义”。时间作为理论使得帕格森理论为对19世纪末期出现的新型艺术的解释带来启发性的含义,在艺术创作中,时间作为无休止的运动规律影响着艺术作品产生的即兴感,其意在突出和重视作品产生过程的灵感。这一点从印象派开始,艺术创作与作者主观感受便密不可分,作品以分离似的色彩附着于绘画形式之中,使作品明晰作者的瞬间感受。艺术家的内心活动更加清晰地在艺术创造中显露,在观者的思维推动下,联想、记忆、情感触碰在与艺术作品的互动中出现新的感知触碰。在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发展的推动下,19世纪以后的现代艺术开始与人的思维产生共识,并逐渐成为新型社会意识形态中艺术发展的主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