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论文12篇(第5页)
本文共计2014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在学习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若只讲解教材提供的内容,很多学生都会觉得学这些内容没意思,也没啥用。教师可先出示一道题:口算1532-1522,问学生能否口算出结果,学生感到疑惑时,教师立刻说出答案并请学生检验是否正确。甚至还可以选一些更复杂的题进行快速口算,让学生感到吃惊和好奇,这时告诉学生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与趣味性,使学困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倍增。
2.体现主体,促进学困生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动地建构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如果在课堂上教师条分缕析地“讲”、事无巨细地“灌”,学生只能一次一次地听、一条一条地背,那么学生一定会无比厌烦,当学生面对新知识时,他们依旧很“受伤”。因此,教师应避免“满堂灌“”一言堂”,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唤起他们沉睡的学习热情。比如,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交流活动,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学听,互相纠正、互相补充。学困生在这个时候往往会表现得更主动,更能得到锻炼。
在学习小组内开展互帮互助,让学习好的学生多帮助学困生,检查学困生做的基础练习,并帮助他们解决练习中碰到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正像某些学困生说的“我在与同学交流时,就觉得更自由、更放松、更容易理解新知识”。有些数学知识可以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获得,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协同大脑主动思考,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时,教师先安排学生准备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木棍(规定木棍的长度),课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围三角形,想想怎样的三根小木棍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对于学困生还可以作适当的提示:围成一个三角形的三根木棍中,较短的两根木棍长度之和与最长的木棍长度作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用三根小木棍无法围成三角形的情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内容。
二、加强学法指导,提升学习能力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教师应在为学困生补缺补漏的过程中,以数学学习中问题的解决为载体,让学困生逐步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比如教师要指导学困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简单的问题课前解决了,课上就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指导学困生记好课堂笔记,监督他们独立完成作业,坚持课后复习,及时系统小结;引导学困生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利用图形、表格、知识树等形式,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形成框架结构,便于理解和掌握……这样,学困生的学习能力会逐渐提高,会感到数学越来越好学,慢慢地喜欢上数学。
三、结语
总之,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十分艰巨、长久的工作,需要教师给学困生多一份尊重和关爱,多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也需要教师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让数学学困生喜欢数学,进而让数学学困生学好数学。当然,随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也会不同,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关注学困生的成长,最终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关于数学论文6
一、留出反思空间,培养反思意识
通过给小学生留出一定的自我反思空间,教师能够培养小学生养成反思意识,这样,小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就会主动、自觉地进行“在学习前注重制定计划、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过程、在学习结束后注重对结果进行反思”等活动,帮助教师让小学生明确认识到反思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及时改正错误,还可以让他们知道“缺乏反思,自我改错纠偏也就无法进行”的道理。在反思意识获取强化之后,就可以在小学生的心理之上加上一道“警戒线”,这样就能提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疑问就要立刻进行反思。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已学的内容进行反思,以促进学生确定自己所学的知识之间是否存在某些前后关联,教师就可以采取与新授课内容相结合的方法,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反思空间。如在教授《加法和减法》一课时,设计诸如:仔细回忆一下你对加法、减法进行思考的整个过程,并尝试说明一下你当时是怎样区分加法与减法的;会不会存在更简便的区分方法;如果有,那发生这个错误的原因又是什么,等等,引导小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更加深入、细致、全面。同时,针对重点跟难点问题设计出一些有突破作用的加减法对比巩固练习或者是反思性的操练习题,以帮助小学生们拓展其数学思维,培养其数学反思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