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通用15篇)(第16页)
本文共计3216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三、“训练”教学模式
完成上述两个教学环节以后,就需要做到当堂训练和推进教学,当堂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哪方面掌握的不好,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针对性指导,做到“堂堂清”不至于让学生在教学中掉队,同时训练的时间不能低于15分钟,通常在20分钟左右,根据教育心理学可以了解到学生刚刚学习到的知识如果不勤加练习,那么非常容易遗忘,因而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最好要让学生巩固以往的知识,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就要分层次的设计教学内容,训练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练习相关习题,该练习主要以模仿为主,学生通过模仿对概念和定理有初期感悟,如果学生不会做,教师需要做适度指导,教师在此刻需要将关注点放到学困生身上。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数学教学模式,教师要想了解教材的特点,并把握教学最佳时机,让学生在自学策略指导的前提下,结合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重要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真正的完成“堂堂清,天天清”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关守仲,马金辉,戴长春,刘路登,李永波.“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华东电力.2013(02)21-22.
[2]米多策.小学数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浅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01):19-20.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14
【摘要】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本文就如何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展开了相关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教学主体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数学课本中内容的讲解和教师本位,忽视了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学的效果如何,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将自己的主体性发挥出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现出来,让学习和课堂充满乐趣,并且让学生原来错误的学习模式得以合理、正确的转换。
一、转换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如何学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前都是在课堂中考虑怎样把课本中的知识点教授给学生,而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种方式。如讲课之前,会对一个新知点考虑“先引出什么内容,再引出什么内容以及最后怎么结合起来讲给学生”,教师要把这种以教师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换为以学生怎么学为中心。以学生怎样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老师教授的知识内容中有自己的思考方法、理解方式以及对未知新鲜事物的不断探究,学生在课堂中不是完全依照老师的教学模式,而是主动学习,主动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思想转换具有关键地位。只有教师意识到这种模式教学的意义所在并正确地转换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显现出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教师教与学生学结合起来的课堂模式,才有存在的意义。同样,学生在之后的新知识学习中就不会只依靠教师怎么讲,思路只局限在教师的教学顺序上,他们知道在遇到新的问题时怎么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这样也就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例如教师在设计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的数学四则运算教学时,会考虑之前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以及单独的计算方法,因此会在课堂中先把有关的学习内容拿出来做铺垫,再讲解四则运算的方法。而转变课堂模式之后,教师要考虑学生如果碰到这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时怎么思考,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出现。可以在讲课之前先举一个四则运算例子,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解题方法,最后教师再当堂进行错误纠正,正确引导学生。这样的课堂设计就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时的主体性,重视了学生如何学,学生在之后的数学学习中也会更多地考虑结合学过的知识探究新知识并灵活运用,更快、更有效率地掌握数学知识。
二、根据学习效果,选择合适学习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