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对历史学科的阅读能力
本文共计413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对历史学科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充分把握关键词以发掘隐性知识为基础,从阅读中发现问题,探究原因,领悟规律,形成能力。只要我们真正将这些认识同阅读实践结合起来,定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持续发展”,终生受益。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工程项目的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对历史学科的阅读能力,欢迎大家分享。
长期以来,许多历史课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沿袭几十年一贯的“讲―听―背”直线型教学格局。课堂上教师唱独角,“黑板、粉笔加嘴皮”,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越走越没劲,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一些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无味,产生“厌史”情绪。大多数学生则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记得快,忘得也快,教学目标流于形式。根据这种形势,老老师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导读非常重要,导读即指指导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着重强调了阅读对智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指明了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从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及根据高中学生目前学习历史的情况,加强导读也是势在必行。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步骤。
进入高中的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这一时期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期。老师应抓住契机,有意识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又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成绩提高,而且终身受益。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经验,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带着目标仔细阅读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母、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阅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擎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又有目标。可采取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阅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学生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供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别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或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习活动,又有老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征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想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老师提问,由老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分组进行的,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和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语文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措施探讨论文
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网站推广的作用
浅谈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精选12篇)
浅谈教育技术对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
浅谈成人教育的作用
下运带式输送机的制动问题
电力信息化应用中产生的问题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管理MPA论文范文
分析国际市场下的国际运输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实践策略
服务预售及其实施策略探究
BSC下的高校绩效管理研究
民族音乐在音乐艺术中的作用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秘书的说话艺术
英语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莱辛文学作品中的象征符号文学论文
浅谈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语文教学论文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嵌入式软件应用于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价值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