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论文(第21页)
本文共计5094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前期教学可能倾向于理论教学,后期则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帮助学生尽可能地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实践中。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下本科院校调整教育模式的必然选择。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创事业。从创业教育角度来分析,学生创业能力的强弱集中体现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均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
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本质是相同的。创业教育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个人创业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物质与精神财富,这些又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帮助。从内容来看,两种教育都涉及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从目的来看,创新教育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创业教育的根基在于实践性,两者的目的均是为了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虽然有很多的共同点,但也存在不同之处。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挖掘个人的潜力,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创业教育的内容更加真实化和物质化,是创新教育在现实的延伸。对于教学应用型高校而言,无论是创新精神还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旦脱离创业元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有必要转变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从功能上看,创业教育不能代替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不仅是一种创新或者是教育理念行为,而且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从实现途径来看,创新教育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以实现。
(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耦合的条件分析
耦合的实质是系统及其运动方式之间的共生互动。耦合不只是系统特性、功能和过程的简单叠加,耦合后,系统的整体功能将超过每个组成部分的单独效应。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耦合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两都具有实现耦合效应的基本条件。
1.耦合的内驱分析
具有创新精神是创业的基本条件,也是创业的本质原因。创新教育实现的过程,是将自身的创新价值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而这个实现的过程就是创业。创业者本身也许不是创新者,但是创业者必须具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创新者本身并不一定要成为创业者,而是把自身的创新精神或创新成果转化成为真实的价值,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贡献力量。创新和创业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耦合提供了内驱力。
尽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着各自明确的.边界,但是两者在很多方面是相互交叉、融合的。创业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创业教育的前提是创新教育,也就是说创业教育可以看作创新教育在实践上的一种延伸。
创新教育需要通过创业才能实现价值,创业教育通过创业的过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素质。[1]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为两者的耦合提供了有力的驱动。
2.耦合的外因分析
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耦合的有效促进方式。目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2]这表明我国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耦合存在一些问题。从教育氛围方面来看,学生、高校以及社会对创新的认识普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没有开展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没有正确认识二者耦合的必要性。我国要实现建立创新型社会的目的,需要靠教育来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优秀人才。因此,我国的大学尤其是应用型大学要重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耦合,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加大扶植力度。
二、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耦合的实践路径
当前高校要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必须摒弃原先的教学理念,分析和修正现有的培养目标、培养途径等,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培养体系,从而满足创新、创业的需求。
(一)教育主体层面的耦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