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学论文精选【14篇】(第20页)
本文共计3681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2)创新理论教学。对接产业,产教结合、科教融合,重建基于项目任务的教学内容。要注重机械制造专业学生的机械制图、公差、机械原理等基础学科的奠基教育,利用选修课的形式引导与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选修,打造复合型人才。教学内容与教学设备要与行业技术前沿接轨,引入激光焊接、3D打印、现代加工中心以及其他智能化机械加工设备与生产链。
(3)创新实践教学。围绕“能力强”的规格定位,着力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围绕行业技能,增设产品、项目的设计、开发和技能实训,强化实践能力训练;围绕执业能力,顶岗实习、加强实习规范化管理,着力提升实习质量。要建立一线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实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以及技术攻关,打造一支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
(4)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工业4.0以及制造强国,需要机械制造行业从业人员具有创新能力,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创造性的思维解决现场的实际问题。面对新形势,职业教育应该以工作过程、行为为导向,选择具有针对性、实践性、代表性的教学案例以及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篇14
一、前言
职业教育是指在职业院校中,教育者对受教者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知识传授及技能培训的活动,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内涵比较丰富,包括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
二、技术哲学理论观点
技术哲学中的一对核心问题就是科学与技术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具有争议的问题,而且这种争议也较严重的影响了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要正确处理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首先要澄清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一)认识技术早于认识科学
科学理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但是认识理论、发现理论却是人的实践活动,技术实践更是人的实践活动。科学理论的发现过程需要经过“观察一总结一观察一验证”的过程,而技术则不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说,对于科学的认识是理性认识,对于技术的认识是感性认识。那么,这两者的发展到底孰先孰后呢?一种观点认为,技术是对科学的应用,自然得出结论:先有科学,后又技术,即先理论,后实践,遵循“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公式。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科学技术发展史中得到答案。加希特根据各个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技术不同,把技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机会的技术;(2}工匠的技术;(3)工程科学的技术。没有技术成熟的工匠,发明只是偶然的事情。正如先有灯泡的发明,后有欧姆定律一样,即先有技术,后有科学的体现。另外,人的认识规律也是先有感性认识,后有理性认识,即先认识技术,后认识科学,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因此,一个人对技术与科学的认识,应该是遵循“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公式。
(二)科学与技术是相互依赖的
从概念上讲,科学与技术看似是两件毫无相关的事情。但在实际工作中,科学技术工作者要顺利完成工作,必须既要懂科学,又要懂技术,即结合了科学与技术的意义。如果技术工作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懂技术不懂科学,技术不但得不到很好的表达与传播,而且无法将技术改进与升华。科学工作者如果只知其所以然,而不知其然,只会陷入“空想主义”境地,只会说空话而不会做。科学的目的是通过技术,发现目前尚未发现的客观规律,技术的目的是通过科学发明目前尚未存在的工艺及产品。由此可知,发明与发现,即科学与技术是相互依赖,协同发展的。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构性关系
根据技术哲学的观点,职业院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要接受科学的'指导,而实践教学要接受技术理论的指导。
(一)共时性同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无时无刻不存在彼此间的信息交换,即共时性同构。
1.互释共时性同构。职业院校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共时性结构之一就是表现在它们的相互阐释。实践教学通过多种形式,如观摩、参观、校内实训基地实习,顶岗实习等,验证与巩固所学理论,这体现为实践对理论的阐释。在此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那些感性认识及模糊理论才需要。通过检验,不仅能检验及巩固理论,还能发现理论存在的缺陷并发展理论。另一方面,理论阐释实践。首先,实践教学属于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所谓教学即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理论知识与掌握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人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