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浅析(第2页)
27 次下载 2 页 2774 字【 字体:大 中 小 】
原则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都能用来实现同样的教育目标。这说明教师、学校等在计划特定工作时具有广泛创造的可能性。我国新课改中,实行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在不违背国家统一制定的课程体制的前提下,地方和学校有权利根据自己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制定课程体制,通过不同的课程体制来实现同样的教育目标。
3、组织学习经验
编制一组有效组织起来的学习经验时,需要符合三大标准: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连续性是指主要课程要素的直线式重复,即反复性;顺序性即要将每一后续经验都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且必须更广泛、更深入地探究所涉及的事物,也就是纵向的循序渐进性;整合性即这些经验会帮助学生逐渐获得统一的观点,并逐渐将自己的行为与所处理的相关要素统一起来,也就是横向的整合性。在新课改的课程结构中,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的'课程结构设置体现了泰勒原理中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4、评价结果
评估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判断课程和教学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即判断这些行为实际上产生了多大程度的变化,任何有关教育目标想实现的行为的有效证据,都为评估提供了一种合适的方法。所以,评价不等同于纸币测验,还有观察,访谈,调查问卷,收集学生论文,收集记录等等都是合适的评估程序。新课改在课程评价方面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因此,单一地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方式是不科学的,教师、学校的评价方式应该多元化,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更加全面的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与进步。

中学语文教学中导入教学法的有效应用
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治理的关系
论供应链合作关系
浅析含意本体论的理论建构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
论人与河流的基本关系
论网络教育中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关系
矿山机电设备管理的问题及改善途径论文
煤炭日常管理机电设备论文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建设与维护模式探讨论文
机电工程安装造价结算审计问题分析论文
矿山机电安装的施工安全管理论文
翻车机电源模块集中控制技术的效果研讨论文
煤矿机电设备安装问题和解决方法论文
浅谈影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平整度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探讨艺术教育中的德育异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排除方法分析
肺结核患者家属产生负性心理的原因及心理干预
公路路面裂缝产生原因及治理对策研究
企业税务筹划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避免方法